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论学术操守与规范

发布时间:2019-01-01 15:39
【摘要】:学术是人类社会价值增量的最重要行为方式之一,学者是以学术为基本生存方式的特定职业身份,人类的学术活动具有终极神圣性,对学者有特殊的道德诉求。在形而上层面学术操守的基本维度序列为:学术价值社会取向,强调必须以社会化的价值取向作为个体行为的逻辑起点和终极功能目标;学术信念真实取向,强调学术研究必须客观面对研究对象,诚信对待学术研究的历史知识成果;学术行为规范取向,这既是个体行为准入的制度要求,亦是集体行为准入的社会前提,是整个学术界作为命运共同体的肯定形式或存在特征;学术人格独立取向,强调学理追问的精神个体性和学术言说的个人主体性或者主体间性。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规范是指具有完整结构形态的规约系统,可以宏观切分出两大子系统:外在型制的技术规范和内在型制的认识规范。外在型制具体而言指格式规范、语式规范、制式规范。
[Abstract]:The academic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ehavior ways of the increment of the human social value, the scholar is the special occupation identity which takes the academic as the basic survival way, the human academic activity has the ultimate sanctity, has the special moral appeal to the scholar. The basic dimension sequence of academic ethics at metaphysical level is as follows: social orientation of academic value, emphasizing that socialization value orientation must be regarded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ultimate functional goal of individual behavior; The true orientation of academic belief emphasizes that academic research must face the object of study objectively and treat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achievements of academic research with integrity. The normative orientation of academic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institutional requirement of individual behavior access, but also the social premise of collective behavior access, which is the positive form or existence characteristic of the whole academic circles as a community of destiny. The independent orientation of academic personality emphasizes the spiritual individuality of theoretical inquiry and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or intersubjectivity of academic discourse. In a strict sense, academic norms refer to a regulatory system with a complete structural form,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ubsystems macroscopically: the technical norm of external type system and the understanding norm of internal type system. External system specifically refers to format norms, language norms, standard norms.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公共文化政策研究中心;
【分类号】:C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张传开;试论时间范畴的起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6 朱万喜;儿童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郭丹;;漂泊在失忆之城里的“外省人”——从“外省人”的写作身份比较朱天心、林白的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8 管勇;马丽;;文学意象的接受心理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9 阎敏;;想象的真实——简谈“丰收成灾”小说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张娴;;身份定位、性别意识与自我奔突——谈丁玲《在医院中》的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赵勇;;学者上电视与知识分子的缺席——以《百家讲坛》为例[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5 王大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6 王京安;;区域信息能力及其经济增长含义[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8 张希希;;论活动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田文苗;;认知模式对产品与广告的制约作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王少敏;;从过程到素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贺东;不确定性、能力与企业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亮;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逊;盲校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索妤;小学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管理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汤静;儿童户外游戏场地的优化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黄晓辉;“美国公众的良心”[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建滨;论美术及其教育的社会取向[J];理论月刊;2002年06期

2 郑雪,王磊;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与主观幸福感[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3 尹可丽;傣族村寨的组织管理模式及社会取向[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任春英;关爱生命 护航成长[J];辅导员;2005年02期

5 郭思乐;;理念:深邃带来宽厚[J];江西教育;2013年11期

6 郭思乐;;深邃带来宽厚[J];内蒙古教育;2013年22期

7 金泽;;社会取向:宗教与民族研究的三个问题[J];宗教与民族;2006年00期

8 郑剑虹,黄希庭;自强意识的初步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9 奥列格·T·鲍戈莫洛夫,祝东力;面对21世纪挑战的俄罗斯[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01期

10 于鸿;职业规划迎来春天[J];出版参考;2003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阎亚宁;;变迁社会的建筑衍化——传统、衍化、新基型[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方世南;社会取向的价值认同[N];辽宁日报;2014年

2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光;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与创新[N];长江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柳霞;别让城镇化冲淡年味[N];光明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凯云;有关员工导师网络的属性和效益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97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397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7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