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巴赫金观点系统中的人文科学

发布时间:2019-03-01 20:28
【摘要】:对于人文科学的特质与认知地位的思索,在巴赫金的理论遗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这一对立的内涵与性质的阐释上,巴赫金有实质性的开拓与贡献;其相关表述标志着反实证主义路向上的一个新阶段:人文科学的对象,在狄尔泰那里是超个性的"精神",在巴赫金这里则是个性"有表达力而能言说的存在",是在创建各种各样文本的人;这一界定,比卡西尔的"符号的动物"要宽阔得多。巴赫金对独白与对话这一对概念的提出,使得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区别的理解丰富起来。人文科学认知典型的关系是"主体—主体";人文科学是对话性的知识形态。"对话性的关系"推重理解;深度是追求价值—涵义的人文科学的一个标记。
[Abstract]:The reflec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gnitive status of humanitie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Bakhtin's theoretical heritag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nature of the opposites between humanities and natural sciences, Bakhtin has made substantial exploration and contribution. Its related expression marks a new stage in the upward direction of anti-positivism: the object of the humanities is the "spirit" of super-personality in Dilthey, and here in Bakhtin is the "expressive and eloquent existence" of personality. Is the person who is creating all kinds of texts; This definition is much broader than Cassier's symbolic Animals. Bakhtin's idea of monologue and dialogue enriched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tural sciences and human sciences. The typ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cognition of the humanities is "subject-subject"; the humanities is the form of knowledge of dialogue; "the relationship of dialogue" reinforces understanding; depth is a mark of the pursuit of the value-meaning of the humanities.
【作者单位】: 格但斯克大学社会科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C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兰;论巴赫金的参与性美学文论范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周泽东;;作者的命运——论巴赫金美学中的作者问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刘坤媛;;巴赫金“对话”理论中国化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4 曾军;;后巴赫金时代的文化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翟婷婷;;巴赫金与马克思交往思想之比较[J];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J];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7 简圣宇;;略谈国内的巴赫金理论研究——1982年至2010年[J];高校社科动态;2010年04期

8 晓河;巴赫金的"意义"理论初探──兼与伽达默尔等人的比较[J];河北学刊;1999年03期

9 陈浩;论巴赫金的引语修辞理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沈华柱;巴赫金语言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对传统语言哲学的批判[J];九江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田春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圣经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3 钱中文;“我们这些人实际上生活在两种现实里面”[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马剑;中国成就举世瞩目[N];人民日报;2001年

10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3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济远;试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军;巴赫金“对话”美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3 文浩;巴赫金主体性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瑞煊;巴赫金主体建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力浠;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十日谈》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6 王均会;巴赫金外位性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帕列依·安娜;从语言层级角度看《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研究》的汉译俄问题[D];黑龙江大学;2015年

8 侯春林;巴赫金对话理论与圣经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9 袁建军;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的人本观[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林卫星;论巴赫金诗学的主体间性[D];华侨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32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432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c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