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的个性、自由、平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个体发展问题日益彰显,这种客观趋势逐步成了改造和破除旧的社会调控体系的基本动力;另一方面,无论个体发展有多么强大,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的关系有多么紧张,个体发展必须依靠社会调控的整合、干预的条件是不能改变的。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所表现出的和谐与紧张、一致与分歧,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种种问题、风险和危机的根源,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的关系成为分析现代社会一切重大问题不可回避的因素。论文从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概念界定、历史考察、理论分析和现实反思这条逻辑主线开展论证,力图以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为指引,通过历史、理论和现实的分析,找到我国现实中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论述包括导论、正文五章,其提要如下: 导论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论文的学术目标和可能创新之处。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人与社会关系是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研究的基础,同时阐述了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的发生机制问题。其次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的物质条件、人的“需要性”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主要论述了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问题研究的主要哲学依据,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人学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四个方面。 第二章厘清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的基本内涵。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概念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概念提出了自己观点。同时对个体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进行了概念辨析。本章最后对社会调控的手段、分类和功能进行了论述。 第三章从历史角度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进行了考察,把人类历史上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主要阶段分成了原始社会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资本主义阶段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形态四个部分。每个阶段个体发展的历史条件都有所差别,社会调控主体对客体采取的调控手段和方式也不一样,本章试图概括出不同阶段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的特点。 第四章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的本质及结合原因进行了探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个体发展需要社会调控的调节、干预,社会调控也需要个体发展的动力支持。其次对调控主体、调控客体和调控手段这三个社会系统基本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把三者归结为一种三元立体结构的调控模式。接着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主客体的相互转化两个层面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论述,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方式层面来看,就是调控主体通过决策、执行、反馈三个基本环节对个体的发展和行为进行调节、控制活动。从主客体的相互转化层面来看,就是社会调控主体本身与处于被调控地位的个体之间存在人员交流和地位转换的机制。最后,本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论述了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的评价标准,从宏观维度看,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的评价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从微观维度出发的评价标准就是,社会调控的运行机制中每个个体的权利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和实现,是否能够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发展。 第五章是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问题的现实反思。我国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的现实突出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调控的保障功能不够完善;二是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权利往往容易被忽视。从个体发展和社会调控的角度来分析社会保障和个体权利被忽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结构性失衡问题,结构性失衡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社会调控主体、调控客体和调控手段这些社会调控构成要素之间的失衡。另一部分是地区结构失衡、城乡结构失衡、体制内外结构失衡等方面;二是我国社会中不少个体缺乏公民意识。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从宏观角度来看,一是要重视个体发展的问题,在现阶段应该着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二是改进社会调控的功能,通过加强社会调控的预见性、完善社会调控组织功能、大力加强社会调控保障功能和提高社会调控的调整功能等来建立良好的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 对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关系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社会调控机制,消除种种不利于个体发展的障碍,才能构建起一个结构合理、协调发展、运行有序的和谐社会。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玲玲;对社会转型范畴的哲学思考[J];北方论丛;1996年05期
2 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J];创新;2007年01期
3 吕洪霞;;现代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建设[J];创新;2010年01期
4 安秀梅;徐静;;关注“官民比”探索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新路[J];当代财经;2008年04期
5 刘俊杰;;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的完善与变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1期
6 丛大川,朱成全,张士才;我们的马克思哲学观——实践人道主义论纲[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王维先;郑炳心;;个人优先还是社群优先?——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董德刚;;“姓社姓资”问题的多维解析(上)[J];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03期
9 杨力;;纳税人意识:公民意识的法律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周玉蓉;;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J];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沈亚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人格自我与个体性[D];吉林大学;2004年
2 伍俊斌;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周俊;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D];浙江大学;2007年
4 万明国;不完全市场经济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构[D];武汉大学;2004年
5 白立强;多维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途径[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497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497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