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今天我们怎样实践学术本土化——以国家—社会关系范式的应用为例

发布时间:2019-07-31 08:27
【摘要】:"本土化"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议题。当以人类社会为对象的社会科学在国内整体上被窄化为中国现实问题研究时,"本土化"不仅会限定学者的探索目标和问题意识,在实际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和扭曲,比如以"中国的需要"为基准来对外部理论进行拿来主义的功利的切割。就学界整体而言,如果学者对"西方—中国"的知识分类习以为常,对"为现实之需"的学术宗旨深信不疑,又对探索人类社会的命运及普遍问题缺乏兴趣,在这种学术生态下,学者所实践的本土化、所提炼的特殊性对人类社会及社会科学的意义,也难免是有限的甚至是可疑的。走出困境,我们需要重构经验世界,这有赖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综合、全面的发展,也有赖于社会科学研究者基于规范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训练基础上的对历史和文化的回归。
[Abstract]:Localization is a topic full of tension. When the social sciences with human society as the object are narrowed into the study of Chinese realistic problems as a whole, "localization" will not only limit the exploration objectives and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scholars, but also inevitably deviate and distort in the application of practical theories and methods, such as cutting the utilitarian utility of borrowlism on the basis of "China's needs". As a whole, if scholars are used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in "West-China", believe in the academic purpose of "for the needs of reality", and lack interest in exploring the fate and universal problems of human society, the localization of scholars' practic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articularity extracted to human society and social sciences are inevitably limited or even suspicious. To get out of the predicament, we need to reconstruct the empirical world, which depends on the synthesi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nd also depends on the retur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training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ers on the basis of normative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14AZD025)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支持
【分类号】:C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瑛;;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魁玉;;“法治中国”进程中的城镇化运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2 庞先伟;;业主代表大会法律实践问题探索[J];法制博览;2015年25期

3 彭善民;;城中村自管会社区治理的正当性建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9期

4 王雅林;;“生活论”研究范式的构建——日本社会学研究的启示[J];社会学评论;2015年04期

5 李荣荣;;作为礼物的现代公益——由某公益组织的乡土实践引起的思考[J];社会学研究;2015年04期

6 丁惠平;;“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的应用与限度——以社会学论域中的研究为分析中心[J];社会学评论;2015年05期

7 杨锃;;残障者的制度与生活:从“个人模式”到“普同模式”[J];社会;2015年06期

8 李振贤;甘霆浩;;野性批判——从《法律的经验研究》说起[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5年01期

9 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二重性[J];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10 岳天明;孔繁丹;;文化视域中的民族地区有效治理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5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玉婷;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和农民选择空间塑造[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2 金家厚;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邹银银;政治学框架中的制度构建探析[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J];社会;2008年04期

2 周雪光;;一叶知秋:从一个乡镇的村庄选举看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J];社会;2009年03期

3 朱健刚;;以理抗争:都市集体行动的策略 以广州南园的业主维权为例[J];社会;2011年03期

4 庄文嘉;;跨越国家赋予的权利? 对广州市业主抗争的个案研究[J];社会;2011年03期

5 耿曙;胡玉松;;突发事件中的国家—社会关系 上海基层社区“抗非”考察[J];社会;2011年06期

6 吕德文;;媒介动员、钉子户与抗争政治 宜黄事件再分析[J];社会;2012年03期

7 程金华;吴晓刚;;社会阶层与民事纠纷的解决——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分化与法治发展[J];社会学研究;2010年02期

8 石发勇;;业主委员会、准派系政治与基层治理——以一个上海街区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0年03期

9 黄晓星;;社区运动的“社区性”——对现行社区运动理论的回应与补充[J];社会学研究;2011年01期

10 李晨璐;赵旭东;;群体性事件中的原始抵抗 以浙东海村环境抗争事件为例[J];社会;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维贵;;天真世界与经验世界:论劳伦斯动物诗的存在主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2 胡守钧;中国文化:困境与出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3 张世民;论历史世界[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4 ;历史主义和历史性[J];石油政工研究;1995年04期

5 宋振韶;让儿童完整地经验世界[J];少年儿童研究;1998年06期

6 冯达文;荒诞意识与超越精神──道佛哲学品味[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7 宋清华;纯粹形而上的理想如何可能[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8 屈雅红;;从经验世界到文学世界——创伤记忆与梅娘的小说创作[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苟小泉;;中国哲学本体论中的有限性视域[J];人文杂志;2010年05期

10 王远明;;假设一种存在:在文字产生前的人类精神符号——原文字[J];理论月刊;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任亚辉;;共情理解与直觉悟性[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单纯;宗教与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汪堂家;仪式的哲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钱小鱼;“官话”面临失语危险[N];深圳特区报;2012年

4 北京师范大学 江怡;哲学拓扑学:一门新兴的哲学分支[N];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陈晓明;“让骨头、肉和心浸泡”的女性写作[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沈伟;阅读与自我[N];长江日报;2011年

7 王振瑞邋李经纬;直击“中医伪科学论”[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8 贾方舟;个性的思维:陶艾民[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冯雷;是“写作伦理”还是“时代现象”[N];太原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来源;论人在经验世界中的超越[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磊;视觉艺术中的“非理性”经验与体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21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521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0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