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在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27 07:19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传统的“记忆”,是寻找文化根源的重要途径。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的富集地,一直以“多元文化宝库”而闻名,2014年,获评首届“东亚文化之都”,非遗种类丰富而且数量巨大。如何有效的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下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非政府组织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发挥着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走访大量泉州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NGO和市(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社会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对泉州非政府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用进行研究。本文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政府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基础上,首先分析泉州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非政府组织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类型、活动特征、存在问题,同时结合洛江区南音协会、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泉州风味小吃同业公会等非政府组织参与非遗保护活动情况的分析,认为泉州非政府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的作用体现在直接参与甚至代替政府参与非遗创新保护传承、增强与民众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承担部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等三个方面。论文在借鉴国内的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火锅协会以及国外NGO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用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泉州NGO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完善对策和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如何推动非政府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图文】:
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办组建了六个分会,让各乡镇的南音爱好者演唱的平台。从 2007 年起每年举办一届洛江区南音大会唱。201协会进行了换届,新常务理事会致力于南音队伍的发展和演唱水强演练,扩大交流,并积极开展县域交流演唱,促进队伍素质的传承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年来,政府在南音的保护中投入了大量了人力物力,建立了闽南区,采取了很多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广大民众对南音也比前几年有一些改变,因此我们协会的工作也做了一些调整,人才,创新曲目,从儿童抓起。从 2012 年起、培训、选拔唱员参市中小学生南音比赛,洛江区三个参赛名额,我们协会都有 2 名 8 月的第 26 届比赛,3 名选手全获奖。2015 年 8 月起,我们协南音说唱《陈三五娘古今唱》,参加省文联举办的丹桂奖曲艺大奖。2014 年初申办了《洛江区南音传习所》,定期开展演练演唱培训传习活动,,每周至少二晚学习和演练,南音文化有效地融入周边社区以及一些青少年儿童。(25-DZJ)
捐资出版《泉州城东祭十班习俗》纪念册芳名录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127;C912.2
本文编号:2529607
【图文】:
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办组建了六个分会,让各乡镇的南音爱好者演唱的平台。从 2007 年起每年举办一届洛江区南音大会唱。201协会进行了换届,新常务理事会致力于南音队伍的发展和演唱水强演练,扩大交流,并积极开展县域交流演唱,促进队伍素质的传承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年来,政府在南音的保护中投入了大量了人力物力,建立了闽南区,采取了很多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广大民众对南音也比前几年有一些改变,因此我们协会的工作也做了一些调整,人才,创新曲目,从儿童抓起。从 2012 年起、培训、选拔唱员参市中小学生南音比赛,洛江区三个参赛名额,我们协会都有 2 名 8 月的第 26 届比赛,3 名选手全获奖。2015 年 8 月起,我们协南音说唱《陈三五娘古今唱》,参加省文联举办的丹桂奖曲艺大奖。2014 年初申办了《洛江区南音传习所》,定期开展演练演唱培训传习活动,,每周至少二晚学习和演练,南音文化有效地融入周边社区以及一些青少年儿童。(25-DZJ)
捐资出版《泉州城东祭十班习俗》纪念册芳名录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127;C9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春;;近十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展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2 曹莎;;非政府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状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刘阳;曾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究体系综述[J];华章;2010年27期
4 刘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非政府组织角色研究——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J];前沿;2009年03期
5 李昕;;公民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理性分析[J];民族艺术;2008年02期
6 王光荣;;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J];学习与实践;2006年11期
8 蔡丰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刘永明;;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1期
10 张笃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看民间文化组织参与的重要性[J];学习与实践;2005年07期
本文编号:2529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529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