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
发布时间:2019-10-11 22:13
【摘要】:应不应记忆?能不能记忆?愿不愿记忆?让不让记忆?记忆存在于真实前行的生活,是活着的,不是死去的;记忆不是唯精英权贵,草根民众记忆亦弥足珍贵;珍视记忆中蕴含的历史文脉,但记忆的保护不等同于遗产的保护,亦应正视记忆与现代发展存在的某些不相容;记忆不是虚幻之谈,而是文化自信、城乡复兴的源泉。时间之河不会回淌,改变了的城乡空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今天对城乡未来的反思本质上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反思。结合国际研究的比较,针对中国当下的语境,就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地理、规划、建筑、文物、旅游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讨论在此交汇。伴随着城乡社会的不断变化,记忆和乡愁的保存和发展是为了展现过去的历史,适宜今天的生活,愉悦未来的创造。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中德城镇化与地方性研究实验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基金】:中德双边合作研究项目(GZ1201,NSFC和DFG共同设立的中德科学中心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003,41271167,41471120,51278292,41671137)
【分类号】:C912.81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中德城镇化与地方性研究实验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基金】:中德双边合作研究项目(GZ1201,NSFC和DFG共同设立的中德科学中心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003,41271167,41471120,51278292,41671137)
【分类号】:C912.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邵明;;乡愁的时空意象及其对城镇人文复兴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6年08期
2 汪芳;孙瑞敏;;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研究——对纪录片《记住乡愁》进行内容分析为例[J];地理研究;2015年12期
3 黄震方;陆林;苏勤;章锦河;孙九霞;万绪才;靳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年08期
4 刘沛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地理研究;2015年07期
5 周玮;朱云峰;;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15年03期
6 周玮;黄震方;唐文跃;沈苏彦;;基于城市记忆的文化旅游地游后感知维度分异——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J];旅游学刊;2014年03期
7 李强;葛天任;;社区的碎片化——Y市社区建设与城市社会治理的实证研究[J];学术界;2013年12期
8 陈建娜;;拉住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J];城市问题;2013年04期
9 汪芳;严琳;熊忻恺;吴必虎;;基于游客认知的历史地段城市记忆研究——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地段为例[J];地理学报;2012年04期
10 李凡;朱z,
本文编号:2547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547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