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不足与不公: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9-11-11 11:24
【摘要】:春运现象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出现,在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春运见证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本文运用制度主义和社会结构的理论视角,从我国春运的历史背景、现实境况以及制度体系出发,基于质性研究方法,通过与春运有关的组织者(铁路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购票者(旅客)、倒票者(“黄牛”)等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群的访谈以及大量的文献分析,从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的生成路径、结构性困境、正式制度的负外部性和非正式制度的嵌入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进而探索在制度变革进程中如何有效实现社会资源的分配正义。 通过对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的促成因素和生成路径的探究发现,与中国人口流动的嬗变历程相对应,春运现象也随之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铁路发展非常滞后,运力极其匮乏。但是在当时,春节前后铁路运力供需仍能保持相对均衡;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体制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人口流动日益加剧,铁路的建设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票难求”现象逐渐产生、突显和加剧;在经济社会转型、政府管理思路变革、人口变迁和铁路运营及管理格局变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铁路春运“一票难求”逐渐成为当今中国特有的周期性问题,即便是在高铁运网快速扩张的今天,仍然摆脱不了运力提升后的供需悖论。高铁的出现,其本意在于缓解铁路运力上的不足,提高运能,但在一个竞争不充分的铁路市场中,这一目标非但未曾有效实现,反而使得大量低收入群体可供自己选择的普列更为减少,进而将其推入一个更为拥挤的、更为有限的选择空间内,这在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一票难求”的状况。 春运铁路运力不足的原因固然有多种,但就其本质而言,不外如下两个主要方面:需求旺盛与运能不足。中国社会近数十年来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人口的高度流动性,这在客观上导致铁路客运需求在一个较短时期内发生井喷。与激增的需求相比,铁路在供给方面却长期处于滞后状态,铁路运能建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低水平徘徊。这一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铁路市场中的垄断体制所产生的低效率与非充分竞争效应无疑是导致这一弊病长期存在的深刻致因。毫无疑问,社会流动的体制变迁与铁路运力之间的张力在中国客观存在。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而言,铁路客运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公众对于铁路客运的选择偏好相应也是客观存在。但由于建设滞后,客观上造成铁路运能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一种稀缺性资源,这就更加放大了铁路客运供需市场“一票难求”的非均衡效应。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是,中国近数十年来的体制变迁,深刻地影响了铁路客运市场的供需平衡,而这正是铁路运力不足的结构性困境。 制度是人类对规则或规范的理性选择行为,它既包含着制度本身不断进化和变革的内在逻辑,也反映着创新进程中的价值追求和伦理意涵。因此,铁路票务制度在设计初衷上追求制度绩效目标的同时,也注重制度本身蕴涵的社会关照,体现伦理与道德关怀及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本身却在执行中被异化从而产生负外部性,影响了火车票资源的公平分配。长期以来,为了维护身份化的户籍—职业分层体系,国家通过制度构建给予行政—制度支持,从而在全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严格的制度区隔。在春运火车票分配问题上也不例外,制度区隔同样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预设了各阶层民众之间、时空之间以及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差异,并形成了身份区隔、时空区隔和部门区隔。同时,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执行力扭曲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铁路客运票务制度出现失灵与异化的现象,引发了车票配额与调度有失公平、预留票与购票优先权违背关怀初衷、团体票与合同订票制度被无限滥用,以及便民代售点逆向选择等现象的发生。 对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的巨大民怨与社会危机不仅是针对运力不足,更多的是指向分配不公。在中国这个熟人社会中,人情、面子、关系、部门利益、权力寻租等非正式制度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约束性,它们总能以其强大的“根基”和多年的“惯性”持续影响着正式制度的效用发挥和改革完善,从而使得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现象进一步突显。其中值得注意的变化在于,在市场经济和工具理性“殖民”日常生活世界的今天,非正式制度的嵌入逻辑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由传统的以人情、面子为主的关系嵌入向现代以利益交换、权力寻租为主的利益嵌入的转变。关系嵌入更多在于维护人际关系,为个人在生存、发展进程中获取社会资源建构有效社会支持系统;而利益嵌入则更多指向利益诉求,它不仅把传统的关系嵌入庸俗化、功利化,更使之与权力的结合愈益紧密,导致权力寻租更加隐形化、复杂化和普遍化。 研究发现,铁路春运“一票难求”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运力不足的问题,而是在社会转型期,旧的制度体系向新的制度体系变迁的过程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社会问题。即制度变迁引发了社会结构分化,结构分化带来了社会关系变革,社会关系变革又加剧了处于不同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中的个体获取社会资源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甚至妨害到了他们在享受火车票这种公共产品时的正当权利。这一方面是制度壁垒与刚性需求、路径依赖与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导致的结构性困境下的运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稀缺资源行政垄断、正式制度的异化和非正式制度的嵌入等导致的分配不公。从而引发不足与不公的双重变奏:运力不足引发社会资源配置不公;同时,资源分配不公继续加剧运力不足。在当今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不断降低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弱化效应,并从制度建构、规范化运作等方面持续增强正式制度对非正式制度的规制,保障个体权利,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分配正义。
【图文】:

变化曲线图,客运量,全社会,份额


图2.1全社会客运量份额变化曲线图,改革开放以来,铁路作为一种基本交通工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起着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民航、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发展迅速,铁路能增长上发展滞后,使得铁路客运量、铁路客运周转量在全社会客运总量中所占渐减少,并持续在低谷徘徊。“一票难求”现象的显现、突出和持续1“一票难求”的显现:客流量激增下的春运“质变”8年国家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后,城乡集市贸易在节前节后非常活跃,人员流动增专院校扩大招生,学生假期返乡返校;大批知青落实政策回城;农田水利建设民;港澳同胞探亲访友,同时,由于文革的大量遗留问题导致的上访也有所增加,造成交通运输长途客集中、短途客增多。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务工、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农村人口获得了进入城市谋生的权利。,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做出鼓励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的规定。在1985年《居民身例》颁布实施的三个月前,全国共有56000多个人民公社的牌子刚刚被摘掉,在围内改变了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了乡政府。①此后,家庭联

趋势图,外出务工,农民工,趋势


60页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出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50k,同时流动范围扩大,跨省流动比重大幅上升。比如,19全国农民工达到6200多万人,比1989年增加了3200多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约200万人,比1989年翻了一番多。有关数据显示,1989年一1994年,人口流动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以上,甚至20W0以上。1993年,四川省流动劳动力达到870万人,其中出省500万人,徽省流动劳动力500万人,其中出省300万人。湖南、江西、河南等省均有出省就业1993年进入东莞的外来劳动力已达100万人,其中外省约占700/0。1994年四川省流动力总数超过1000万人①。当年,春运的总客流量为12.2亿人次,其中铁路输送旅.1亿人次,日均发送旅客350一360万人次,,高峰时达到400万人次,这意味着每天130一180万人(次)行路难。也就是在当年,“民工流”三个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日报》上。从图3.1、3.2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春运客流逐年,且春运铁路旅客数量的变化与农民外出就业数量的增长较为贴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3;F5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宏光;李远行;;中国社会语境下关系网的发生、运作和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邵岑;;对春运“民工流”人口迁移的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王智勇;王曼;;“黄牛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樊金娥,金楠;弱势群体: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孤独者[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史达;;关系、面子与创业行为:社会资本视角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3期

6 丁岳维;祁建利;;春运铁路票价浮动的经济学分析[J];财会月刊;2006年36期

7 王立花;;以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理论审视铁路春运票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肖凤良;李洪君;黄辉;;东莞外来工生存状况调查[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邓聿文;;从春运一票难求看城市化的重要意义[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9年02期

10 沈慧芳;论社会公正的人情障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圣中;[N];学习时报;2009年



本文编号:2559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559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d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