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新生代农民工婚姻与农村家庭形态变迁

发布时间:2020-01-21 21:56
【摘要】:社会变迁、人口政策、风俗习惯和法律制度共同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家庭形态和家庭结构。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家庭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以新生代农民工婚姻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家庭关系、家庭利益和夫妻关系的三维理论框架,梳理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关系。中国农村的家庭关系受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使得农村家庭不可能完全演化成西方核心家庭模式。在中国,即使儿女和父母分开居住,或多子家庭分家,但经济上和感情上与父母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是各自独立甚至是互为一体。这和西方的核心家庭有本质区别。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虽然农村独子家庭增多,但是受传统文化和法律制度的共同作用,农村家庭的形态仍会以直系家庭为主。
【图文】:

农民工,新生代,家庭


图1二、自主与依赖:新生代农民工婚姻与家庭关系的矛盾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的基因,即使经历激烈的社会变迁,也会保持自身特色。正如前文所言,尽管在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发生的“文化革命”,但对传统规则的固守仍绵延不绝。没有人会将当代日本社会或香港社会与欧洲社会或美国社会相混淆。虽然他们都具有全球消费者社会的技术和标志。[32](P476)中国婚姻家庭也一样,并且婚姻关系具有宗教的意义和神圣性,决定着我国婚姻关系和家庭形态的特殊性。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担负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功能。事业小可以包括夫妻二人,事业大可将兄弟伯叔全部集在一个家庭。家的结构不仅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家必须是绵延的,而西方家庭夫妻是主轴,家是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33](P39)因此,中国人的文化特征与心理结构不同于西方。许p庠凇蹲嬉裣隆分芯腿衔泄穆桌硖逑登康鞲鋈死姹匦敕佑诩业恼隼妫泄擞兴氖劳玫拇蠹彝ダ硐搿34](P465)中国的父母不仅要对子女的教育、成家立业负责,也要对整个家庭延续担责。这样,中国人的婚姻就不是两个个体之事,而是两个家庭之事,并且以是否有利于家庭事业为标准。人们在生活中缔结婚姻时长期保持“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风俗,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流动,年轻人婚姻的自主性增强。比如,1970年代的人比1950年代的人有更多的自主权,在1990年代,70后父母的小孩结婚时,对他们孩子要求夫妻独立就更加宽容。父母群体正在改变,中国家庭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35](P104)中国社会个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婚姻自主,夫妻关系在家庭中的权重增加,但是,与传宗接代和家庭利益相比,,仍然无法占主导地位。广泛存在的父母逼婚,替儿女相亲,“闪婚”等现象

农民工,新生代,家庭


图1二、自主与依赖:新生代农民工婚姻与家庭关系的矛盾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的基因,即使经历激烈的社会变迁,也会保持自身特色。正如前文所言,尽管在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发生的“文化革命”,但对传统规则的固守仍绵延不绝。没有人会将当代日本社会或香港社会与欧洲社会或美国社会相混淆。虽然他们都具有全球消费者社会的技术和标志。[32](P476)中国婚姻家庭也一样,并且婚姻关系具有宗教的意义和神圣性,决定着我国婚姻关系和家庭形态的特殊性。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担负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功能。事业小可以包括夫妻二人,事业大可将兄弟伯叔全部集在一个家庭。家的结构不仅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家必须是绵延的,而西方家庭夫妻是主轴,家是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33](P39)因此,中国人的文化特征与心理结构不同于西方。许p庠凇蹲嬉裣隆分芯腿衔泄穆桌硖逑登康鞲鋈死姹匦敕佑诩业恼隼妫泄擞兴氖劳玫拇蠹彝ダ硐搿34](P465)中国的父母不仅要对子女的教育、成家立业负责,也要对整个家庭延续担责。这样,中国人的婚姻就不是两个个体之事,而是两个家庭之事,并且以是否有利于家庭事业为标准。人们在生活中缔结婚姻时长期保持“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风俗,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流动,年轻人婚姻的自主性增强。比如,1970年代的人比1950年代的人有更多的自主权,在1990年代,70后父母的小孩结婚时,对他们孩子要求夫妻独立就更加宽容。父母群体正在改变,中国家庭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35](P104)中国社会个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婚姻自主,夫妻关系在家庭中的权重增加,但是,与传宗接代和家庭利益相比,仍然无法占主导地位。广泛存在的父母逼婚,替儿女相亲,“闪婚”等现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绍辉;赵俊文;;新生代农民工两地分居问题研究——对湘中H村的考察[J];青年探索;2009年02期

2 邓秀华;丁少洪;;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与城市和谐社区建设[J];青年探索;2010年03期

3 王蕊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1年14期

4 赖广昌;;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困境[J];中国职工教育;2011年09期

5 王苍龙;;新生代农民工的友缘关系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05期

6 柯仲甲;;社会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年08期

7 孙友然;焦永纪;张新岭;江游;;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职业时空;2012年11期

8 臧秀娟;王子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贵阳市为例[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司志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效缓解新生代农民工非理性流动[J];工会信息;2012年15期

10 冯慧娟;;新生代农民工尊严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霞;;漂泊·成长·抗争·迷茫——新生代农民工的打工叙事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2 马晨曦;石向实;向叶敏;;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公私观研究[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3 崔晨星;石向实;张锦琳;;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研究[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4 白文璐;郑莉君;;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调查研究[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5 王竹林;;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6 钟小浜;郭科;黄海涛;;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和社会融入现状及对策[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7 罗丞;;新生代农民工失范原因及形成机制:基于制度分析的发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8 袁莉;童欢欢;桑青松;;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账户内隐结构的实证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吴杲;;新生代农民工的离职:一个探索性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张淑华;郭钰娇;李海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类型及其与偏差行为的关系实验[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邓红阳;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维权[N];法制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慧;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要迈几道坎?[N];光明日报;2012年

3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李煜 朱妍;缓解新生代农民工“双重脱嵌”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张冲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对新生代农民工婚姻问题的探讨[N];中国人口报;2010年

5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理财;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的新倾向[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程小旭;两位大学生与一位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7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 谢建社;融城与逆城:新生代农民工两难选择[N];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特约撰稿 颜琳;帮他们在城里安家[N];杭州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刘力源;多管齐下助社会组织茁壮成长[N];文汇报;2011年

10 杜晓;城镇化应赋予新生代农民工归属感[N];法制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婧;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和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胡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生态系统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邹美萍;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苟延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制度性融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齐庆伟;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的调查报告[D];安徽大学;2012年

6 汪丽娜;社会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张艳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8 王蕊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熊文娟;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通婚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10 常蕾蕾;新生代农民工择偶困境及对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本文编号:2571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571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b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