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穗“非二代”青少年群际关系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0 00:05
【摘要】:2000年标志着中非合作常态化的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此后,中非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日趋普遍化及多元化,其中包括经贸合作、留学等。广州市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庞大的制造业产业链条,吸引了大量非洲人在此经商。在穗经商非洲商人数量与日俱增,“家庭流动”这一特殊的中非跨境流动使产生了数量较为庞大的“跨国流动儿童”,其中包括在穗“非二代”青少年,指的是出生在非洲或广州,长期生活在广州的非裔青少年。本文着眼于在穗“非二代”青少年与本地青少年的群际关系问题,通过对本地居民(该社区大学生)对在穗非洲人群际态度的问卷调查,发现正面的态度居主流。对8位本地青少年进行访谈,发现本地青少年对非洲群体互动意愿较高但是实际发生的互动较少,缺乏对非洲群体的认知以及缺乏群际接触发生的场合。对10位出生在非洲或中国,长期生活在中国(广州)的非裔青少年进行个别、半结构型的深度访谈,发现在穗“非二代”青少年具有转学及搬家的频率较高、只能在私立或国际学校上学、生活在多文化环境的特点;在群际关系上面临着身份限制、文化差异、社会支持网络脆弱、处理问题只能“以和为贵”的挑战。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发现群体的族群飞地现象、个体的“过客的心态”、政府的“地方本位”政策是三大重要原因。针对在穗“非二代”青少年的群际关系问题,根据群际接触理论,从直接增加群际互动(提高自我决定、拉近社会距离、提高自我扩展动机、消除元刻板印象)和间接增加群际认知(促进身份认同培养世界主义、传播积极的社会共识信息)两大方面总结了越秀区外国人社会工作服务专项的社会工作服务,验证了在群际接触最佳条件(控制变量)下,利用促进群际接触因素及改变阻碍群际接触因素,以增加群际接触(自变量),最终会达到改善群际关系(因变量)的目的的设想。在总结越秀区外国人社会工作服务专项已经提供的服务及还需要提供的服务基础上,最后做了未来的展望,在社会工作服务、社会治理以及社会政策方面提出了有利于在穗“非二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
【图文】:
图 1-1从上文可知,,以往对群际关系有助于改善群际关系的验证研究多数设置有安排、被动的接触,实验研究对象并不是自发的进行群际接触。以往的研究其实是考究了“在一定条件下,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这断裂了事件的前因与后果,一个完整的逻辑事件还应该包括“某些因素促使行为的发生”,即本文设想:在群际接触最佳条件(控制变量)下,利用促进群际接触因素及改变阻碍群际接触因素,以增加群际接触(自变量),最终会达到改善群际关系(因变量)的目的。(详见图 1-2)
于在穗非洲人。特别地,四位小学生被访者都表示父母没有向他们讲述自己对在穗非洲人的看法,没有受到父母看法的影响,并且父母没有对他们在路上遇到非洲人的做法提出要求。3.1.2 群际态度趋于积极通过对调查问卷中“在给定的四十个包括积极的、消极的形容词中选择符合自身看法的形容词”的各个形容词数量统计,得出下列词频图: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C916
本文编号:2705469
【图文】:
图 1-1从上文可知,,以往对群际关系有助于改善群际关系的验证研究多数设置有安排、被动的接触,实验研究对象并不是自发的进行群际接触。以往的研究其实是考究了“在一定条件下,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这断裂了事件的前因与后果,一个完整的逻辑事件还应该包括“某些因素促使行为的发生”,即本文设想:在群际接触最佳条件(控制变量)下,利用促进群际接触因素及改变阻碍群际接触因素,以增加群际接触(自变量),最终会达到改善群际关系(因变量)的目的。(详见图 1-2)
于在穗非洲人。特别地,四位小学生被访者都表示父母没有向他们讲述自己对在穗非洲人的看法,没有受到父母看法的影响,并且父母没有对他们在路上遇到非洲人的做法提出要求。3.1.2 群际态度趋于积极通过对调查问卷中“在给定的四十个包括积极的、消极的形容词中选择符合自身看法的形容词”的各个形容词数量统计,得出下列词频图: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C9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开庆;刘林平;;群际交往、人际信任与社会距离——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群际关系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2 郝亚明;;西方群际接触理论研究及启示[J];民族研究;2015年03期
3 贺雯;孙亚文;罗俊龙;;元刻板印象及其对群际关系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8期
4 于海涛;张雁军;乔亲才;;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认同内容及其对群际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5期
5 赵显;刘力;张笑笑;向振东;付洪岭;;观点采择:概念、操纵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12期
6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年01期
7 李森森;龙长权;陈庆飞;李红;;群际接触理论——一种改善群际关系的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8 王启富;史斌;;社会距离理论之概念及其它[J];晋阳学刊;2010年01期
9 暴占光,张向葵;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邹英;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05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705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