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落”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承载体,植根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中,是地理学界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永恒主题。牧区聚落与中国的城镇、乡村有所不同,牧区是以草原为基础,采用放牧方式进行生产生活的区域,地域辽阔、聚落数量少且多零散分布在草原上,同时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较薄弱。国务院在2011年曾指出,要加大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等,从而改善牧民的生活状况。在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改善牧民生活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聚落空间特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是基础工作。因此关于牧区聚落空间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研究已成为中国地理学界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这样研究有利于对牧区聚落空间布局调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针对研究目的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锡林郭勒牧区聚落空间结构及形态特征分析(2)锡林郭勒牧区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分析(3)锡林郭勒牧区聚落空间演变特征主要驱动力分析。本文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6年四期牧区聚落斑块矢量、河流矢量、道路矢量、行政驻地矢量以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聚落中心性、分形维数、可达性、因子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模型,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1990-2016年锡林郭勒牧区聚落的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及空间演变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确定其主要驱动因素。主要研究结论有:(1)锡林郭勒牧区聚落的空间结构和形态分形特征显著。宏观上,聚集维数、空间关联维数和形态维数随时间变化而减小,表明其聚落空间结构逐步优化、分形特征趋于稳定。微观上,随时间的推移,各旗的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区域差异性逐渐缩小,但由于受人为因素、经济发展和区位条件的不同,东乌珠穆沁旗的东北部和镶黄旗交通可达性一直相对较差;各旗聚落形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同时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各旗的变化趋势也各不相同,这是由于各旗内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和发展程度不同等因素造成的。(2)锡林郭勒牧区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受多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归纳起来主要受自然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自然因素。1990-2016年,整体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聚落斑块越来越少,呈现逐级递减趋势。研究区聚落主要集中于第Ⅱ(838-1057)高程等级与第Ⅰ(0-3°)坡度等级的范围内,此区域较适合人们居住选址的条件。整体上,距河流越远的区域,聚落分布越少,呈现逐级递减趋势。1990-2016年,聚落主要分布在距河流3000m范围内,其中在1000m范围内,聚落斑块分布相对最多。(2)区位因素。离交通线越近的区域,聚落斑块数越多,斑块面积也越大。说明交通线路建设的越来越完善,与此同时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再次选择居住地时往往考虑的是交通更加方便的道路两旁区域,并呈聚集态分布模式。研究区聚落的分布模式是以中心(镇、苏木政府驻地)向外围扩展,呈现一定的圈层结构。随着缓冲距离的增大,斑块面积规模逐渐减小,说明在国家撤村并镇政策的支持下,城镇化趋势逐渐加强,人们居住选址逐渐趋于向中心(政府驻地)发展,较偏僻的聚落逐渐减少。但由于锡林郭勒牧区地广人稀,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再加上政府采取的“分场到户”政策的实施,使得目前聚落分布仍然相对较分散。(3)社会经济因素。1990-2016年,锡林郭勒牧区聚落发展特征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其中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起主导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C912.8
【图文】: 第三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与数据来源况置和行政区划处于内蒙的中东部(115°13'E-117°06'E,43°02'N林郭勒牧区下辖一个县级市和 8 个旗(图 3-1)。其中牧区占地达 19.14 万 km2,占总面积的 95%,之一。
图 3-5 锡林郭勒牧区各旗人口分布变化图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旗总人口均呈于其他地区的人口。(2)计算出各旗的极0.572、苏尼特左旗为 0.425、苏尼特右旗珠穆沁旗为 1.25、镶黄旗为 0.374、正镶以看出,锡林浩特市极差最大,其次为东,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增长最小的是区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自锡林郭勒盟国土资源局所使用的土地2016 年共四期,总体精度达到 90%以上。GIS10.2 软件的查询筛选属性表的方式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强;王婷婷;陈昊;王运动;;基于MODIS EVI数据的锡林郭勒盟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22期
2 傅建春;李钢;赵华;;基于分形理论的徐州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及空间分布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10期
3 庄至凤;姜广辉;何新;曲衍波;张翠玉;;基于分形理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09期
4 王元;郑贵省;王鹏;;基于空间阻隔和空间句法的城市路网可达性分析及比较[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5 李静;张平宇;刘学伟;;三江平原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03期
6 李飞;张树文;杨久春;常丽萍;卜坤;王晴;;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为例[J];地理科学;2015年03期
7 李红波;张小林;吴江国;朱彬;;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科学;2014年04期
8 谢显奇;甘淑;余莉;任鹏飞;陈应跃;;岩溶山地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分析:以广南县为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S1期
9 丁雯娟;周剑云;魏开;;乡村聚落空间形式研究综述[J];小城镇建设;2013年09期
10 张莉;陆玉麒;;基于可达性的中心地体系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3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金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
2 李康兴;高寒牧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布局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袁源;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城市体系时空演化测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
2729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729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