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幸福感主体差异研究
本文关键词:社会转型背景下幸福感主体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研究背景,以“60后”群体与“90后”群体的幸福感主体差异为直接研究对象,以揭示社会转型影响人们幸福感变迁和差异并把握内在逻辑与机理为基本研究目标。在幸福感的概念择取上,本研究采用的是丛晓波关于幸福感所做出的概念界定,即把幸福感理解为个体依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性评价,是个体从整体上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心理状态,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也称主观幸福感。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近年来针对幸福感开展的相关研究成果。现有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多是过于重视心理学研究,没有结合社会学理论及社会学视角,笔者决定从“60后”群体和“90后”群体的幸福感入手,立足社会转型宏观横向视角和代际比较微观纵向视角研究幸福感主体差异,从而勾勒和揭示个体主观幸福感同社会整体转型变迁之间的关联逻辑、演变态势。具体而言,通过对“60后”群体和“90后”群体的幸福感现状研究和代际比较研究,透视宏大中国社会转型中人们的幸福感变迁差异状况,分析产生原因、影响机理和整体态势。为此,本研究尝试首先就“60后”群体与“90后”群体的幸福意识从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性别差异、生活环境等各影响因子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在“60后”群体与“90后”群体的幸福体验感上,从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性别差异、生活环境各影响因子进行比较分析;再次,关于“60后”群体与“90后”群体在追求幸福实现上的差异,则从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性别差异、生活环境影响因子视角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对阻碍“60后”群体与“90后”群体幸福感获得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60后”群体和“90后”群体的幸福感现状研究和代际比较研究,进而透视宏大中国社会变迁运动,看到每一个社会变迁对于不同年龄的群体产生的剧烈影响,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研究数据分析与访谈总结获得的整体结论,回溯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整体状况,将两者进行关联分析得出三点启示:第一是从社会转型期两代人之间幸福感的整体状况及其差异分析来看,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整体水平较好,并非前述研究中所认定的那么严重,但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心态失衡现象需要予以重视和解决;第二是“90后”青年群体幸福感获得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凸显出转型期青年人社会心态的矛盾与问题;第三是要确立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工作。
【关键词】:社会转型 幸福感 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9
- 引言9-10
- 一、幸福感研究背景及综述研究10-20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二)有关幸福感的研究综述12-16
- 1.国外幸福感研究综述12-14
- 2.国内幸福感研究综述14-16
- (三)研究问题和难点16
- (四)概念界定16-18
- 1.幸福感的界定17
- 2.社会转型期17
- 3.“60 后”与“90 后”17-18
- 4.社会心态18
- (五)研究视角18-20
-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20-23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20-22
- 1.被访谈对象的基本资料20-21
- 2.问卷调查对象基本资料21-22
- (二)测量方法22-23
- 1.研究工具22
- 2.数据处理22-23
- 三、“60 后”群体与“90 后”群体的幸福感的影响因素23-34
- (一)“60 后”群体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23-28
- 1.“60 后”群体幸福感总体状况23-24
- 2.影响“60 后”群体幸福感的客观因素分析24-27
- 3.阻碍“60 后”群体幸福感获得的要素27
- 4.“60 后”群体对“90 后”群体幸福程度27-28
- (二)“90 后”群体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28-34
- 1.“90 后”群体幸福感总体状况28-29
- 2.影响“90 后”群体幸福感的因素29-32
- 3.阻碍“90 后”群体幸福感获得的要素32
- 4.“90 后”群体对“60 后”群体的幸福程度32-34
- 四、转型期“60 后”群体与“90 后”群体幸福感的相关比较34-43
- (一)转型期“60 后”群体与“90 后”群体在幸福意识上的差异34-37
- 1.家庭收入35
- 2.受教育程度35-36
- 3.性别差异36
- 4.生活环境36-37
- (二)转型期“60 后”群体与“90 后”群体在幸福体验上的差异37-38
- 1.家庭收入37
- 2.受教育程度37-38
- 3.性别差异38
- 4.生活环境38
- (三)转型期“60 后”群体与“90 后”群体幸福动机上的差异38-40
- 1.家庭收入39
- 2.受教育程度39-40
- 3.性别差异40
- 4.生活环境40
- (四)阻碍“60 后”群体与“90 后”群体幸福感获得要素的比较分析40-41
- (五)“60 后”群体和“90 后”群体幸福程度的比较分析41-43
- 五、对转型期社会心态的几点启示43-47
- 参考文献47-50
- 后记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张向葵,丛晓波;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2期
3 丛晓波,田录梅,张向葵;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1期
4 徐丹;;微博中的公众表达与社会心态的互动分析[J];东南传播;2012年05期
5 丛晓波;;何以幸福:论幸福感的社会文化性前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郑剑虹;温海英;邱海群;;粤西农村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7 王琦;;庄子幸福观的现代性反思[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8 李思霓;崔丽娟;;亲子关系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比较[J];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02期
9 王慧;;当前社会心态演变趋势——访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J];人民论坛;2011年12期
10 贾书明;论转型期社会心态问题的有效疏导[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耿晓伟;自尊、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关晓圆;大连市高校女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3 刘茜;社会心态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转型背景下幸福感主体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7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