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大量农民开始了一场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社会流动。在地理位置上,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在身份上,从农民成为农民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并维持在一定数量水平,形成中国特有的“民工潮”。如今,“80后”、“90后”的农民工作为一个现实的群体正大量地流入并长期生活在城市,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或“第二代农民工”。他们的城市适应在一代农民工基础上呈现新特点:外出目的不是简单的“生存理性",更多基于“发展理性”;有比父辈更强烈的留城意愿和为之奋斗的积极性及内驱力;有更高的人力资本,较低的工作耐性。他们是生在农村、长在城市的一个特殊的“农村人”群体,他们既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也有城市工作的现代性体验,是“传统—现代”的连续体。但他们融入城市的迫切愿望却遭到制度和城市人的双重排斥,长期甚至始终处在城市的边缘,很难全面地适应城市。这支庞大、富有活力的“外来”社会群体无疑对固有的社会秩序造成很大冲击,消除这一重大的社会矛盾冲突并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有助于引发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提升其城市适应能力,促进其全面深入地适应城市。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以社会角色理论为理论视角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城市适应困境出发,进而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为应对这些困境自身所采取的策略,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是一个转换角色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该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新生代农民工根据环境变化而调适自己行为以适应新环境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个体主动选择交叉的结果。但本文同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运用的城市适应策略中,不乏一些出于社会现实需要而迎合城市社会的策略,它们非但没有促进其更好地城市适应,反而使自己陷入城市适应的困境中。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制度建设、创造氛围、自身素质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以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城市适应 社会角色 策略 角色困境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412.6;C9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21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11
- 1.2.2 研究意义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8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1-15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5-17
- 1.3.3 研究评述17-18
- 1.4 理论依据18-19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9
- 1.5.1 研究思路19
- 1.5.2 研究方法19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19-21
-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困境21-26
- 2.1 角色冲突困境21-23
- 2.2 自我认同困境23-26
- 2.2.1 新生代农民工模糊的自我认同23-24
- 2.2.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分离24-26
-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策略26-46
- 3.1 职业社会化策略26-29
- 3.1.1 追求工作发展前景26-27
- 3.1.2“谋生”向“立业”的转变27
- 3.1.3 重视文凭、技术等人力资本的作用27-28
- 3.1.4 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和更加明确的职业目标28-29
- 3.2 身体城市化策略29-31
- 3.3 话语策略31-34
- 3.4 炫耀性消费策略34-40
- 3.4.1 炫耀性消费34-35
- 3.4.2 新生代农民工炫耀性消费策略35-39
- 3.4.3 炫耀性消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39-40
- 3.5 社交网络建构策略40-46
- 3.5.1 复制乡土社会关系网络40-42
- 3.5.2 建构业缘社会关系网络42-43
- 3.5.3 建构城市化社会关系网络43-46
- 第四章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对策讨论46-49
- 4.1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制度体系46-47
- 4.1.1 加快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其上的一系列福利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46
- 4.1.2 完善农民工就业制度,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公平46-47
- 4.1.3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47
- 4.2 营造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良好氛围47-48
- 4.2.1 加强新生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47
- 4.2.2 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区管理模式47-48
- 4.2.3 加强宣传,,增强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包容度48
- 4.3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城市适应能力48-49
- 第五章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附录53-56
- 致谢56-57
- 作者简介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行宾;;新生代农民工 企盼拆除“进城”藩篱[J];协商论坛;2010年03期
2 王玉梅;周建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年10期
3 蔡恩泽;;新生代农民工盼圆“市民梦”[J];人才开发;2010年05期
4 梁思慧;;新生代农民工在想些什么[J];同舟共进;2010年05期
5 许梦翔;;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浅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3期
6 ;走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时代[J];生意通;2010年04期
7 郑风田;;对新生代农民工十个关键性问题的研判[J];学习月刊;2010年16期
8 卞桂平;张朝霞;焦晶;;新生代农民工主体意识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10年03期
9 王文松;;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05期
10 江泽清;;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 服务转型发展[J];群众;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绍辉;;“为承认而斗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2 张锦华;;经济转型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分析——基于长三角的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3 谭云霞;;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入党问题的探讨[A];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贺州市创新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冯丹;;浅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全迪;;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徐祖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资本视角[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7 崔铁吉;;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及引导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8 赵丽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9 刘震;;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与服务[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10 冯丹;张庆武;;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预估指标框架构建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颜敏丹;“新生代农民工” 就业观接近大学生[N];台州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田新元;“新生代农民工”心在哪里安放[N];中国改革报;2010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早报特约评论员 于建嵘;用制度建设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进城[N];东方早报;2010年
4 河南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副秘书长、省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蔡树峰;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N];河南日报;2010年
5 ;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强烈的城市化取向[N];经济参考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海涛 王腾飞 李丽颖;让新生代农民工跨越城乡鸿沟[N];农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新生代农民工最需要保障与身份认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8 本报财经评论员 刘伟;“新生代农民工”进入政策视野[N];深圳商报;2010年
9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经济学系副主任 高帆;当“新生代农民工”渐成务工主体[N];文汇报;2010年
10 记者 何宗渝 黄深钢 雷敏;新生代农民工也给中国带来新机遇[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本文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03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