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小组工作在乌当区L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12:20

  本文关键词:小组工作在乌当区L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为提高经济收入获得更好的生活,出现大量以男性为主的外出打工者,于是农村就出现了“386199”部队的现象,“38”即是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大约有4700万留守妇女。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的L村为例,研究当前社会背景下L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试图探索小组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主要是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介绍笔者研究的目的,对关于留守妇女和社会支持网络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阐述了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关于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笔者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分别从留守妇女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主要是小组工作运用于留守妇女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中的探索,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小组工作方法,针对留守妇女开展了六次小组活动,首先转变留守妇女的价值观念,其次是帮助其缓解精神压力,最后是促进其提升自助的能力,从互助到自助的过程。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小组工作实务进行评估,从小组过程和服务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文章最终肯定了小组工作实务在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建立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效果,虽然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本次研究为完善农村留守妇女支持网络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 小组工作 社会支持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6;D66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1章 引言7-21
  • 1.1 研究背景7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7-8
  • 1.2.1 研究目的7-8
  • 1.2.2 研究意义8
  • 1.3 文献综述8-17
  • 1.3.1 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8-13
  • 1.3.2 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13-15
  • 1.3.3 社会工作在留守妇女中的研究15-16
  • 1.3.4 文献述评16-17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17-18
  • 1.4.1 农村留守妇女17
  • 1.4.2 小组社会工作17
  • 1.4.3 社会支持网络17-18
  • 1.5 相关理论介绍18-19
  • 1.5.1 增权理论18
  • 1.5.2 生态系统理论18-19
  • 1.6 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19-21
  • 1.6.1 研究方法19-20
  • 1.6.2 研究对象20-21
  • 第2章 L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31
  • 2.1 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21-25
  • 2.1.1 L村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21-22
  • 2.1.2 L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其分析22-25
  • 2.2 L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25-29
  • 2.2.1 正式社会支持缺乏25-26
  • 2.2.2 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不足26-29
  • 2.3 L村留守妇女对社会支持网络状况的认识29-31
  • 2.3.1 对社会支持网络的理解29-30
  • 2.3.2 对现有社会支持网络的满意度30-31
  • 第3章 小组工作在L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应用31-54
  • 3.1 小组工作介入必要性和可行性31-32
  • 3.1.1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31
  • 3.1.2 小组工作介入的可行性31-32
  • 3.2 小组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32-34
  • 3.2.1 小组活动前期32-33
  • 3.2.2 小组活动中期33
  • 3.2.3 小组活动后期33-34
  • 3.3 小组工作介入的前期准备34-37
  • 3.3.1 组员的招募和遴选34-36
  • 3.3.2 小组成员的需求分析36
  • 3.3.3 小组计划书的制定36-37
  • 3.4 小组工作的实施37-50
  • 3.4.1 第一次活动过程和小结37-39
  • 3.4.2 第二次活动过程和小结39-42
  • 3.4.3 第三次活动过程和小结42-44
  • 3.4.4 第四次活动过程和小结44-47
  • 3.4.5 第五次活动过程和小结47-48
  • 3.4.6 第六次活动过程和小结48-50
  • 3.5 小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反思50-54
  • 3.5.1 小组工作前期50-51
  • 3.5.2 小组工作中期51-52
  • 3.5.3 小组工作后期52-54
  • 第四章 小组工作在L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应用中的评估54-59
  • 4.1 评估的原则54
  • 4.1.1 客观性54
  • 4.1.2 合作性54
  • 4.1.3 持续性54
  • 4.2 评估的方法54-55
  • 4.2.1 效果评估54-55
  • 4.2.2 过程评估55
  • 4.3 总体评估55-59
  • 4.3.1 小组活动的过程评估55-57
  • 4.3.2 小组活动的效果评估57-59
  • 讨论与思考59-62
  • 致谢62-63
  • 主要参考文献63-65
  • 附录165-66
  • 附录266-75
  • 附录375-76
  • 附录4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兴安;陈嘉伟;陈兰军;;“留守妇女”现象调查[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7年07期

2 张德元;陶元浩;;留守妇女问题对策与建议[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7年07期

3 秦莉萍;;“以人为本”和谐思想与福建省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质量[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S1期

4 楚向红;;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妇女问题研究[J];学习论坛;2008年11期

5 苏靖巍;;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及解决对策初探[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2期

6 刘卫华;王明春;;新农村视角的留守妇女问题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4期

7 江苗;;留守妇女唱响“协作发展曲”[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09年06期

8 许传新;;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背景下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对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比较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张鹏飞;;论华夏乡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境遇及拓业佳途[J];未来与发展;2009年08期

10 许传新;;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人口与发展;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邹才仁 实习记者 阮萃;南宁“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堪忧[N];中国妇女报;2006年

2 丁仁能;为留守妇女多做实事[N];中国妇女报;2006年

3 邢志刚 李先昭;“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堪忧[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段利梅 刘素贞 记者 苏建军;10万留守妇女建濮阳新农村[N];中国妇女报;2006年

5 记者 宋利彩;代表委员建言改善留守妇女生存状况[N];中国妇女报;2007年

6 记者 王永钦;农村牧区留守妇女身心俱疲[N];中国妇女报;2007年

7 樊建华;民乐:“留守妇女”创业忙[N];甘肃日报;2007年

8 李俊辉;合水县万名留守妇女闹春耕[N];陇东报;2007年

9 杜刚 刘军岐;新和留守妇女当种田“科技家长”[N];农民日报;2007年

10 高志伟邋王佩合;后峪子村:留守妇女劳动协会实现生产互助[N];农民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飞龙;河南省农村“留守妇女”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2 刘晓;留守妇女生存状况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闫青平;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野下的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董宇;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视角下的江西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丹;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秦雪漫;关于固镇县“留守妇女”情况调查报告[D];安徽大学;2012年

7 段佩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8 和桂录;留守妇女互助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9 施晓娇;盘锦市留守妇女村务参与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10 刘佳;个案工作介入留守妇女家庭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小组工作在乌当区L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03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b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