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神经网络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
发布时间:2021-02-21 16:16
人与互联网构成的整体具备神经网络的诸多特性:(1)网络整体具备分布式特性与可训练、可学习及可调整性;(2)信息的产生具备非中心性;(3)信息的加工与传递具备平行性、迅即性;(4)信息的存储具备非中心性、高容损性。从类神经网络的特性出发,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演化机制及干预措施进行探讨。在机制层面具体包括:信息发布的非中心性和加工的平行性会助推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存储的高持久性会放大已发生事件与旧有信息的影响;误差调整机制将扩大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爆发规模。在建议层面则提出应主要干预类神经网络而非网络群体性事件,并应树立调理的而非应对的思想。
【文章来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7(03)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人与互联网构成的整体具有类神经网络特性
二、类神经网络特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一)信息发布的非中心性和加工的平行性会助推网络群体性事件
(二)信息存储的高持久性会放大已发生事件与旧有信息的影响
(三)类神经网络的可训练、可学习及可调整性也将助推网络群体性事件
三、类神经网络特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的启示
(一)类神经网络非中心性的认识应全面而深刻
第一,导致和产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关键信息不存在时间链上的中心性。
第二,导致事件爆发或演化的人员不存在身份上的中心性。
第三,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在内容中不存在中心性。
第四,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责难对象具有非中心性。
(二)拖延、删帖等消极干预方式应摒弃
(三)应主要干预类神经网络而非网络群体性事件
(四)应树立调理思想而非应对思想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事实推断偏向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应对[J]. 李小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2]看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对“庆安暴力袭警”事件舆情反转的分析[J]. 梁译心. 新闻传播. 2017(20)
[3]网络时代提升政府回应力的对策选择——以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为例[J]. 王子昀,宋陆.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05)
[4]媒体融合时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危机及其防范[J]. 周定财,李晗芬.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7(05)
[5]网络舆情反转现象探析——以山东“纱布门”事件为例[J]. 陈思. 东南传播. 2017(04)
[6]政府回应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多案例的比较分析[J]. 杨立华,程诚,刘宏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7]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媒体舆情的形成与引导——以“山东疫苗事件”的微信传播为例[J]. 曹晚红,卢海燕. 东南传播. 2016(06)
[8]基于SIS模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及防控研究[J]. 邓春林,何振,杨柳. 情报杂志. 2016(05)
[9]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基于社会心理的分析视角[J]. 郝其宏.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10]从“反转新闻”透视媒介责任——以上海女“逃饭门”为例[J]. 孟晖. 传媒评论. 2016(03)
硕士论文
[1]网络群体性事件析论[D]. 杨明.山东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44599
【文章来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7(03)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人与互联网构成的整体具有类神经网络特性
二、类神经网络特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一)信息发布的非中心性和加工的平行性会助推网络群体性事件
(二)信息存储的高持久性会放大已发生事件与旧有信息的影响
(三)类神经网络的可训练、可学习及可调整性也将助推网络群体性事件
三、类神经网络特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的启示
(一)类神经网络非中心性的认识应全面而深刻
第一,导致和产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关键信息不存在时间链上的中心性。
第二,导致事件爆发或演化的人员不存在身份上的中心性。
第三,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在内容中不存在中心性。
第四,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责难对象具有非中心性。
(二)拖延、删帖等消极干预方式应摒弃
(三)应主要干预类神经网络而非网络群体性事件
(四)应树立调理思想而非应对思想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事实推断偏向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应对[J]. 李小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2]看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对“庆安暴力袭警”事件舆情反转的分析[J]. 梁译心. 新闻传播. 2017(20)
[3]网络时代提升政府回应力的对策选择——以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为例[J]. 王子昀,宋陆.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05)
[4]媒体融合时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危机及其防范[J]. 周定财,李晗芬.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7(05)
[5]网络舆情反转现象探析——以山东“纱布门”事件为例[J]. 陈思. 东南传播. 2017(04)
[6]政府回应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多案例的比较分析[J]. 杨立华,程诚,刘宏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7]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媒体舆情的形成与引导——以“山东疫苗事件”的微信传播为例[J]. 曹晚红,卢海燕. 东南传播. 2016(06)
[8]基于SIS模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及防控研究[J]. 邓春林,何振,杨柳. 情报杂志. 2016(05)
[9]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基于社会心理的分析视角[J]. 郝其宏.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10]从“反转新闻”透视媒介责任——以上海女“逃饭门”为例[J]. 孟晖. 传媒评论. 2016(03)
硕士论文
[1]网络群体性事件析论[D]. 杨明.山东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44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04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