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普惠金融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0 16:44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福利。随着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经济增长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逐渐降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社会收入差距、贫困、腐败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我国居民的幸福感,经济发展中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变得愈加突出。普惠金融致力于向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通过调整金融结构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缓解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普惠金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从相关文献和理论梳理结果可以看出,普惠金融可能通过居民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因素来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通过提高金融可得性来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幸福感。从我国普惠金融和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现状来看,发现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居民整体幸福水平提升、幸福观的社会差距缩小存在时间上的重合,表明普惠金融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现实依据确实存在。利用CFPS(2014周期)数据和宏观金融数据构建普惠金融的各个维度变量,通过Order probit模型从宏观供给和微观利用两个方面系统性的检验普惠金融各维度对我国居民整体和社会弱势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结果表...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普惠金融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011-2017年我国银行网点及每万人拥有网点数变化情况

居民,网点,情况,银行


19图3-12011-2017年我国银行网点及每万人拥有网点数变化情况数据来源:2011-2017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整理除使用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作为普惠金融普及度的衡量指标外,李涛等人(2016)曾使用每万人拥有ATM机数量和居民人均借记卡拥有量来衡量一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28]。图3-2和3-3分别汇报了2011年-2017年我国居民每万人拥有的ATM机数量和人均借记卡拥有量。从我国居民拥有的ATM机数量来看,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每万人拥有的ATM机数量从2.477台增长到6.911台,增长近3倍。从增长速度来看,ATM机的增长速度与银行网点的增长速度表现出一致性,即在2015年之后,其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较大的下滑,居民每万人拥有的ATM机数量也保持在6.5左右,表明以地理空间为基础的传统金融普及水平存在上限,继续提高居民银行网点和ATM机的平均拥有量会使得边际成本大量增加,降低金融普及带来的经济效益。图3-22011-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ATM拥有量变化情况数据来源:2011-2017年《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整理

居民,量变,情况,金融服务


20与其他指标相比,居民持卡是金融供给与金融服务利用的明显标志,使用居民人均持卡量作为衡量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普惠金融普及水平。从图3-3来看,我国居民人均持卡量由2011年的2.2张增长到2017年的4.84张,我国金融供给水平与居民金融服务利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从增长速度来看,我国居民人均持卡量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表明通过银行卡来提供金融服务的方式其边际成本更低,更有利于金融服务的普及与利用。图3-32011-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持卡量变化情况数据来源:2011-2017年《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整理从我国居民人均拥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人均ATM机数量和人均持卡量来看,整体上我国金融普及度水平在2011-2017年之间不断提升。3.1.2金融活跃度不断增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原有的支付、转账和消费信贷业务也开始逐步向线上转移,并成为主要的交易方式。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代表着我国普惠金融创新水平,是我国普惠金融活跃度提升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借助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衡量我国普惠金融活跃的发展水平。图3-4中汇报了2011年到2018年间我国各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均值和中位值情况。从图中结果来看,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在2011-2018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各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中位值为33.6,到2015年增长到214.6,2018年进一步增长到294.3。与传统金融普及的方式和成本相比,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互联网渠道来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的边际成本更低,能够利用互联网在空间上的强大穿透力来更有效地提高金融服务的普及度。


本文编号:3109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109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2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