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中国中部农区乡村重构特征及其地域模式——以江汉平原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06 07:59
  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以乡村地域系统内部要素变化解析乡村重构特征、外部环境变化解读乡村重构机理、外源驱动因素与内生响应要素耦合解译乡村重构模式。基于江汉平原的实证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乡村地域持续经历重构过程,表现为乡村重构综合指数不断增加,高值区主要沿域内交通干线分布、低值区主要分布长江沿线和平原腹地;(2)乡村重构机制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等外源驱动因素与经济、社会、空间等内生要素的耦合作用,非农产业规模扩张引发乡村人口外迁和就业转移,进而推动人口、土地和产业等乡村"存量"要素重组;(3)经济—社会重构主导是江汉平原乡村重构的主流模式,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变化加剧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恶化,乡村振兴及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水环境污染和水灾害侵袭的双重挑战。研究框架能够揭示江汉平原乡村地理剧变特征,中国中部农产品主产区的乡村重构具有与发达地区不尽相同的图景。研究结果意在为乡村地理研究和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09)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中国中部农区乡村重构特征及其地域模式——以江汉平原为例


外源驱动及内生响应作用下的乡村地域系统重构

趋势图,乡村,江汉平原,指数


根据研究方法,江汉平原乡村经济重构指数(RX)、社会重构指数(RY)、空间重构指数(RZ)和综合重构指数(RRC)计算结果见图2。(1)江汉平原乡村重构指数持续增长。研究期内,乡村综合重构指数(RRC)由0,09增加至0.80,年均增长49.31%;经济重构指数(RX)、社会重构指数(RY)、空间重构指数(RZ)分别从0.04、0.04、0.01增加至0.25、0.22、0.33,年均增长32.81%、28.13%、200%。回溯相关指标及变化发现:乡村经济重构主要表现为农业产值占比的下降,乡村社会重构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占比的下降,乡村空间重构则主要表现为农业耕地的减少。乡村地域系统要素及结构由此发生显著变化,并可能推动乡村地域功能转型。

江汉平原,乡村,空间格局,增加值


以RX为被解释变量,M1(三产增加值)、I1(二产增加值)、I2(二产增长率)和U4(建设用地增长)4个指标分别通过不同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合计能够为江汉平原乡村经济重构提供77.0%的解释水平;以RY为被解释变量,I1(二产增加值)、U3(建设用地面积)和M2(三产增长率)等3个指标通过显著性检验,能够为江汉平原乡村社会重构提供63.3%的解释水平;以RZ为被解释变量,U3(建设用地面积)、I1(二产增加值)、I2(二产增长率)和M3(三产从业人数)4个指标通过显著性检验,能够为江汉平原乡村空间重构提供83.8%的解释水平。据此,I1、I2、U3、U4、M1、M2、M3等7个特征变量可视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等外源驱动因素作用江汉平原乡村重构的主要路径(图4)。


本文编号:3121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121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5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