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命”却不“听天由命”——残障儿童父母抗逆力生成的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0 14:50
在"家本位"传统与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背景下,基于深度访谈资料的质性分析,探讨残障儿童父母抗逆力生成的基本逻辑。研究发现,父母在获悉孩子残障后经历过震惊怀疑、抱怨自责、恐惧无助等主要反应后,虽然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心理负担、残障污名与社会排斥等风险因子,但父母通过积极的正向认同、认知重构与适应性改变,逐渐接纳孩子残障的命运,并培育出克服逆境的抗逆力。基于此,建立以残障儿童家庭为中心的全面的社会支持体系,重视社会工作的积极干预成为抗逆力培育的可行之策。
【文章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家本位”传统与抗逆力生成的基本逻辑
二、抗逆力研究的缘起与进展
三、前抗逆力阶段的风险因子:基于访谈资料的质性分析
(一)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二)“天降”残障儿童:“五味杂陈”的残障儿童父母
1.晴天霹雳:这是真的吗?
2.抱怨自责:为什么是我?
3.未知的恐惧:我该何去何从?
4.无助的深渊:何处是终点?
(三)难以承受之痛:负重前行的残障儿童父母
1.生理压力:为伊消得人憔悴
2.心理负担:停杯投箸不能食
3.经济压力:家徒四壁不知寒
4.社会排斥:亭亭孤立孰旁缘
四、坚守与突围:超越逆境的残障儿童父母
(一)正向认同:乐观的偏见
1.坦然接受:既来之则安之
2.积极展望:一切都会好起来
3.内在动机:过正常的生活
(二)认知重构:看不一样的世界
1.自我学习:探索未知的生命
2.自我转念:生命因你而不同
3.自我调适:学会放下,活在当下
(三)向前弹出:适应性改变
1.情绪管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2.善待自己:找回丢失的自我
3.四处求援:激发生命的潜能
五、结论与讨论
(一)调整残障儿童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从支持残障儿童个体转向支持残障儿童家庭
(二)加强对残障儿童父母的教育培训,提供残障儿童养育和照料的咨询服务
(三)大力扶持相关社会组织,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儿童照顾政策体系:回顾、反思与重构[J]. 岳经纶,范昕. 中国社会科学. 2018(09)
[2]老年残疾人家庭支持政策研究述评[J]. 许琳,刘亚文. 社会保障研究. 2017(01)
[3]家庭、社会支持和残疾人服务需求研究[J]. 尹银. 残疾人研究. 2011(04)
[4]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J]. 吴帆,杨伟伟. 人口研究. 2011(06)
[5]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抗逆力养成的社会工作介入[J]. 王君健. 中国青年研究. 2009(11)
[6]从抗逆力视角对“问题青少年”实施干预[J]. 田国秀. 中国青年研究. 2006(11)
本文编号:3129834
【文章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家本位”传统与抗逆力生成的基本逻辑
二、抗逆力研究的缘起与进展
三、前抗逆力阶段的风险因子:基于访谈资料的质性分析
(一)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二)“天降”残障儿童:“五味杂陈”的残障儿童父母
1.晴天霹雳:这是真的吗?
2.抱怨自责:为什么是我?
3.未知的恐惧:我该何去何从?
4.无助的深渊:何处是终点?
(三)难以承受之痛:负重前行的残障儿童父母
1.生理压力:为伊消得人憔悴
2.心理负担:停杯投箸不能食
3.经济压力:家徒四壁不知寒
4.社会排斥:亭亭孤立孰旁缘
四、坚守与突围:超越逆境的残障儿童父母
(一)正向认同:乐观的偏见
1.坦然接受:既来之则安之
2.积极展望:一切都会好起来
3.内在动机:过正常的生活
(二)认知重构:看不一样的世界
1.自我学习:探索未知的生命
2.自我转念:生命因你而不同
3.自我调适:学会放下,活在当下
(三)向前弹出:适应性改变
1.情绪管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2.善待自己:找回丢失的自我
3.四处求援:激发生命的潜能
五、结论与讨论
(一)调整残障儿童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从支持残障儿童个体转向支持残障儿童家庭
(二)加强对残障儿童父母的教育培训,提供残障儿童养育和照料的咨询服务
(三)大力扶持相关社会组织,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儿童照顾政策体系:回顾、反思与重构[J]. 岳经纶,范昕. 中国社会科学. 2018(09)
[2]老年残疾人家庭支持政策研究述评[J]. 许琳,刘亚文. 社会保障研究. 2017(01)
[3]家庭、社会支持和残疾人服务需求研究[J]. 尹银. 残疾人研究. 2011(04)
[4]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J]. 吴帆,杨伟伟. 人口研究. 2011(06)
[5]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抗逆力养成的社会工作介入[J]. 王君健. 中国青年研究. 2009(11)
[6]从抗逆力视角对“问题青少年”实施干预[J]. 田国秀. 中国青年研究. 2006(11)
本文编号:3129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129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