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网络交往失范及其防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7 20:14

  本文关键词:网络交往失范及其防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交往,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活动,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方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历史演化。当下,网络交往开始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并在越来越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网络交往的产生和发展,对于社会经济进步、民主政治发展、文化交融以及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网络交往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间接性、弱规范性特征,容易使主体在网络交往活动中不自觉地抛弃其在现实社会中所要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以及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变的随意而为,导致网络诈骗、网络黑客、网络失德、网络沉溺等失范行为的发生,对网络交往的有序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在全面认识网络交往失范的成因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从网络主体、网络技术、网络道德、网络法律法规等方面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有效防治网络交往失范,推动网络交往及其文明建设不断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交往 网络交往 失范 防治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3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10
  • 绪论10-16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0-11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1-13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3-16
  • 第一章 交往与交往方式16-20
  • 一、交往的涵义与特点16-18
  • (一) 交往的涵义16-17
  • (二) 交往的特点17-18
  • 二、交往方式及其历史演化18-20
  • (一) 交往方式的涵义18
  • (二) 交往方式的历史演化18-20
  • 第二章 网络交往及其形式与特点20-28
  • 一、网络交往的历史形成20-22
  • 二、网络交往的内涵解读22-23
  • 三、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23-24
  • 四、网络交往的基本特征24-28
  • (一) 交往角色的虚拟性24-25
  • (二) 交往过程的开放性25
  • (三) 交往方式的间接性25
  • (四) 交往行为的直接性25-26
  • (五) 交往关系的平等性26-28
  • 第三章 网络交往失范透视28-44
  • 一、网络交往失范的科学认定28-29
  • 二、网络交往失范的具体表现29-36
  • (一) 网络诈骗29-30
  • (二) 网络黑客30
  • (三) 网络失德30-35
  • (四) 网络沉溺35-36
  • 三、网络交往失范的基本特征36-38
  • (一) 形成机制的技术性36
  • (二) 网络主体的隐匿性36
  • (三) 危害后果的隐蔽性36-37
  • (四) 社会危害的严重性37
  • (五) 作用范围的广泛性37
  • (六) 表现形式的复杂性37-38
  • (七) 主观认定的差异性38
  • 四、网络交往失范的主要危害38-40
  • (一) 侵害网络及非网络主体权益和利益38
  • (二) 消解主流价值观与弱化规范认知38-39
  • (三) 破坏网络空间正常秩序39
  • (四) 污染网络社会文化环境39-40
  • 五、网络交往失范的成因分析40-44
  • (一) 主观原因40-42
  • (二) 客观原因42-44
  • 第四章 网络交往失范防治思路44-60
  • 一、提升网络主体素质44-46
  • (一) 网络主体的特性44-45
  • (二) 提升网络主体素质的途径45-46
  • 二、加快网络技术应用46-48
  • (一) 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应用46-47
  • (二) 加快网络安全技术应用47-48
  •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48-55
  • (一) 网络道德基本原则48-50
  • (二) 网络道德规范50-51
  • (三) 网络道德教育51-55
  • 四、健全网络空间立法55-60
  • (一) 健全网络立法的原则57-58
  • (二) 加快网络立法进程58-60
  • 结语60-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68
  • 个人简历68-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健;;社会化网络交往的理论溯源及内涵分析[J];成功(教育);2011年12期

2 谢桂山;网络负效应的道德沉思[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戴新利;;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艳杰;网络交往伦理问题及其对策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严丹;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教育引导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李爱华;网络交往主体的行为失范与规范建设[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网络交往失范及其防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4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14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4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