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情景下的身份选择 ——以宽甸下露河朝鲜族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06 01:25
身份是外在标志,认同是内心抉择。差异情境下的身份抉择,不仅仅是内心认同的外显,更是情境差异的适应策略。本研究以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下露河朝鲜族乡为田野调查点,从历史文本书写、异乡复合多元文化情境、故乡旅游文化展示等为历史线索和现实情境,对朝鲜族同胞在不同情境下身份的差异化进行描述,对比分析在文本情境中的身份转换、异乡复合多元文化情境中的身份适应以及故乡旅游文化展示中的身份凸显,探讨差异情境下的身份选择问题。历史上的宽甸地区属于满族故地,自十六世纪朝鲜族人开始在鸭绿江沿岸从事生产生活活动。作为帝国的附属,朝鲜族人零星的活动并未进入帝国历史的书写,在宽甸历代县志中也只是偶露峥嵘。清末随着朝鲜族人开始大量进入我国东北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群体性生产生活和影响日益增加,朝鲜族人也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进入地方文献的书写,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更是成为宽甸重要的历史记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民族认定,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得到了法律认可,作为主体的朝鲜族的身份、历史、文化等都已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下露河的朝鲜族人在过去曾经“隐匿”的朝鲜族身份又逐渐“彰显”出来,围绕宽甸朝鲜族的文本书写...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关于朝鲜族认同相关研究
第一章:田野地点的概述
一、历史沿革
二、行政区划
第二章:身份认知的转换:从隐匿到书写
一、民族名称的变化
(一) 族称来源
(二) 族称变迁
二、文本书写中的身份转变
(一) 隐匿身份:十六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
(二) 正名阶段: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代
(三) 被书写的朝鲜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
第三章:身份认知的策略使用
一、民族身份的双重认知
二、身份认知的选择
(一) 朝鲜族的人口流动
(二) 韩国劳务:双重身份的适应
(三) 国内谋职:文化边界的使用
(四) 地方社会生活:地方社会生活中的混融与分离
第四章:旅游文化展示中的身份凸显
一、民俗村:符号的集中展示
(一) 服饰与活动
(二) 语言的使用
(三) 博物馆
二、政府、商人、地方群体对符号意义的解释
(一) 政府对符号意义的诠释
(二) 开发商对符号意义的加工
(三) 地方社会成员对符号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重脱嵌”:流动的朝鲜族——基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农村地区的实地研究[J]. 席婷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2]“一国多族”和“一族多国”的现实发展与理论创新[J]. 纳日碧力戈.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3]朝鲜族跨国流动下的归属困境与文化认同[J]. 李婧怡. 文化纵横. 2016(03)
[4]中国朝鲜族的国民认同现状分析[J]. 朴政君.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5]朝鲜族的反日斗争与双向认同[J]. 刘智文. 朝鲜·韩国历史研究. 2013(01)
[6]南岭瑶族不同支系的族群互动关系研究——一个瑶族村落的民族志考察[J]. 胡铁强,陈敬胜.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7]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关系研究:内视、自觉与正义[J]. 纳日碧力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8]当代多民族社区族群关系模式探析——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 李然.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9]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 陈茂荣. 学术界. 2011(04)
[10]论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以中国为例[J]. 徐黎丽.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博士论文
[1]云南通海蒙古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 符广兴.云南大学 2015
[2]中国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D]. 徐芳.中央民族大学 2013
[3]历史镜像中的“撒拉尔”[D]. 常海燕.中央民族大学 2012
[4]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D]. 曾晓进.福建师范大学 2011
[5]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 毕跃光.中央民族大学 2011
[6]在文明与乡野之间[D]. 张原.中央民族大学 2008
[7]朝鲜族的认同意识研究[D]. 李晶.中央民族大学 2007
[8]清代台湾拓垦中的族群关系研究[D]. 周典恩.厦门大学 2007
[9]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中国民族政策及朝鲜族历史、现状与未来[D]. 崔庆植.中央民族大学 2004
[10]近代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史研究[D]. 衣保中.南京农业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社会变迁中的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D]. 姚佳君.广西民族大学 2014
[2]跨国互动中朝鲜族身份认同的变化[D]. 金子暄.南京大学 2013
[3]论多族群村落中的族群认同与交往[D]. 孟永强.兰州大学 2012
[4]辽宁下露河乡朝鲜族身份认同的调查与探索[D]. 汪源.陕西师范大学 2011
[5]民族认同的多重表述[D]. 吴伟伟.内蒙古大学 2010
[6]锡都个旧:资源开发与族群认同[D]. 李霞.中山大学 2010
[7]“夷汉杂处”——一座边地古城的政治、族群与文化[D]. 杨若愚.厦门大学 2009
[8]贺州客家与瑶族族群关系研究[D]. 李叶青.广西师范大学 2007
[9]中国朝鲜族文化价值意识的变迁[D]. 朴东勋.延边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70967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关于朝鲜族认同相关研究
第一章:田野地点的概述
一、历史沿革
二、行政区划
第二章:身份认知的转换:从隐匿到书写
一、民族名称的变化
(一) 族称来源
(二) 族称变迁
二、文本书写中的身份转变
(一) 隐匿身份:十六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
(二) 正名阶段: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代
(三) 被书写的朝鲜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
第三章:身份认知的策略使用
一、民族身份的双重认知
二、身份认知的选择
(一) 朝鲜族的人口流动
(二) 韩国劳务:双重身份的适应
(三) 国内谋职:文化边界的使用
(四) 地方社会生活:地方社会生活中的混融与分离
第四章:旅游文化展示中的身份凸显
一、民俗村:符号的集中展示
(一) 服饰与活动
(二) 语言的使用
(三) 博物馆
二、政府、商人、地方群体对符号意义的解释
(一) 政府对符号意义的诠释
(二) 开发商对符号意义的加工
(三) 地方社会成员对符号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重脱嵌”:流动的朝鲜族——基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农村地区的实地研究[J]. 席婷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2]“一国多族”和“一族多国”的现实发展与理论创新[J]. 纳日碧力戈.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3]朝鲜族跨国流动下的归属困境与文化认同[J]. 李婧怡. 文化纵横. 2016(03)
[4]中国朝鲜族的国民认同现状分析[J]. 朴政君.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5]朝鲜族的反日斗争与双向认同[J]. 刘智文. 朝鲜·韩国历史研究. 2013(01)
[6]南岭瑶族不同支系的族群互动关系研究——一个瑶族村落的民族志考察[J]. 胡铁强,陈敬胜.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7]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关系研究:内视、自觉与正义[J]. 纳日碧力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8]当代多民族社区族群关系模式探析——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 李然.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9]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 陈茂荣. 学术界. 2011(04)
[10]论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以中国为例[J]. 徐黎丽.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博士论文
[1]云南通海蒙古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 符广兴.云南大学 2015
[2]中国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D]. 徐芳.中央民族大学 2013
[3]历史镜像中的“撒拉尔”[D]. 常海燕.中央民族大学 2012
[4]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D]. 曾晓进.福建师范大学 2011
[5]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 毕跃光.中央民族大学 2011
[6]在文明与乡野之间[D]. 张原.中央民族大学 2008
[7]朝鲜族的认同意识研究[D]. 李晶.中央民族大学 2007
[8]清代台湾拓垦中的族群关系研究[D]. 周典恩.厦门大学 2007
[9]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中国民族政策及朝鲜族历史、现状与未来[D]. 崔庆植.中央民族大学 2004
[10]近代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史研究[D]. 衣保中.南京农业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社会变迁中的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D]. 姚佳君.广西民族大学 2014
[2]跨国互动中朝鲜族身份认同的变化[D]. 金子暄.南京大学 2013
[3]论多族群村落中的族群认同与交往[D]. 孟永强.兰州大学 2012
[4]辽宁下露河乡朝鲜族身份认同的调查与探索[D]. 汪源.陕西师范大学 2011
[5]民族认同的多重表述[D]. 吴伟伟.内蒙古大学 2010
[6]锡都个旧:资源开发与族群认同[D]. 李霞.中山大学 2010
[7]“夷汉杂处”——一座边地古城的政治、族群与文化[D]. 杨若愚.厦门大学 2009
[8]贺州客家与瑶族族群关系研究[D]. 李叶青.广西师范大学 2007
[9]中国朝鲜族文化价值意识的变迁[D]. 朴东勋.延边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70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170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