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研究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

发布时间:2021-05-10 06:12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开始不断的从农村流动至各个城市,伴随着流动趋势向家庭化的方向发展,流动儿童这一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因其“流动”的特点,其社会融入与适应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对儿童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校适应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关注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探究适应性问题,需要从内外两方面进行考量,基于“流动”所带来的现实变化,联系流动儿童的自身特性,本研究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出发,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方法,探讨社会支持这一外在因素以及自我概念这一内在因素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因而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意义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包含三部分,一是定量数据特点与关系分析,二是访谈资料的现实情况补充,三是在数据结果及访谈资料分析的基础之上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与侧重点。首先选取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两所小学以及一所中学,对其中500名流动儿童学生进行调查,而后进行数据分析,探讨内外因素与学校适应的特点及相互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1)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呈现出群体性特点及个体差异性特点;(2)社会支持这一外在因素与自我概念这一内在因素均对学校适应具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关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重要性
        1.1.2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面临诸多阻碍
        1.1.3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必要性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相关研究
        2.1.1 流动儿童的研究概况
        2.1.2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现状研究
        2.1.3 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
    2.2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2.2.1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2.2 我国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2.2.3 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2.3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2.3.1 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2.3.2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研究现状
        2.3.3 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2.3.4 自我概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2.4 社会支持理论
    2.5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的相关研究
    2.6 文献述评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核心概念
        3.1.1 流动儿童
        3.1.2 学校适应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及变量操作化
    3.4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差异比较
        4.1.1 流动儿童各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4.1.2 学校适应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4.2 关系分析
        4.2.1 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4.2.2 自我概念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中的中介效应
5 数据分析与讨论
    5.1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1.1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5.1.2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5.2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相关及回归分析
    5.3 自我概念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6 社会工作促进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探讨分析
    6.1 现实情况分析
        6.1.1 学校支持系统的单一性
        6.1.2 家庭支持的薄弱性
        6.1.3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感知与利用情况
    6.2 以流动儿童为核心,构筑学校适应社会支持网
        6.2.1 加大流动儿童社会福利项目资金投入
        6.2.2 在学校层面营造支持性氛围
        6.2.3 促进家庭支持多元化
        6.2.4 优化家校沟通交流机制
    6.3 加强宣传教育与培养,提升社会支持利用度
        6.3.1 自我提升与成长
        6.3.2 提升对支持系统的认知
        6.3.3 促进支持资源行动化
    6.4 重视流动儿童特性,开展专项服务活动
        6.4.1 群体共性问题的回应
        6.4.2 个体需求的个别化管理
7 总结与反思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生态系统理论创新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研究[J]. 丁百仁,王毅杰.  青年探索. 2019(02)
[2]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性探究[J]. 杨芷英,郭鹏举.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24)
[3]以教育流动空间为核心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研究[J]. 汪广荣.  中国电化教育. 2018(12)
[4]国内外流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孙晓红,韩布新.  中国青年研究. 2018(12)
[5]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 王雪玲,关荐.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8(05)
[6]我国流动儿童人口发展与挑战(2000-2015)[J]. 吕利丹,程梦瑶,谭雁潇,段成荣.  青年研究. 2018(04)
[7]国内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J]. 张方屹,宫火良.  保定学院学报. 2018(04)
[8]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以南阳流动维吾尔族群体为例[J]. 孙嫱.  中国教育学刊. 2018(06)
[9]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社会退缩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 李洁,罗柳芬,黄仁辉,董圣鸿,崔锦圣.  心理学探新. 2018(02)
[10]少体校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自尊的中介作用[J]. 高淑青.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8(02)

博士论文
[1]城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博弈的利益分析[D]. 陈小华.华东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小组工作介入城镇流动儿童课堂学习偏差行为研究[D]. 曾鹤云.井冈山大学 2018
[2]网络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研究[D]. 王晨晨.上海师范大学 2018
[3]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D]. 漆灵灵.湖南师范大学 2017
[4]高中生羞怯、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D]. 冯建荣.山东师范大学 2016
[5]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的影响:社会身份认同的中介作用[D]. 张雅琦.湖南科技大学 2016
[6]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研究[D]. 缪芸.南京农业大学 2015
[7]父母期望对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D]. 金璐.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8]农村流动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的制度保障[D]. 刘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4
[9]海恒社区流动儿童融入问题情况调查报告[D]. 王飞.安徽大学 2014
[10]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学校社会工作路径研究[D]. 肖蕊.华中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78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178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d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