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主体:社会性别视域下的乡村彩礼文化
发布时间:2021-05-10 19:17
彩礼是婚姻礼俗中的常见现象,在乡村社会中,彩礼已经成为一项合理化的俗约。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结合深度访谈和田野观察的方法,对当下乡村社会的彩礼现象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在乡村社会中,彩礼文化的广泛认同有其既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土壤,这与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话语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乡村中的特殊耻感文化强化了彩礼对男女两性差异化的象征意义,使彩礼文化成为默许的共识;彩礼文化的规训力量作用于个人,强化了传统父权制下的社会性别期待,使得女性陷入客体化的陷阱,主体性渐渐失落。
【文章来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0,32(05)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研究路径设计
(一)彩礼及婚姻支付研究
(二)社会性别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经验材料的获取
四、从社会到个人:传统性别秩序主导下的彩礼文化
(一)彩礼传统源于社会性别秩序的历史根基
(二)耻感文化下的性别期待与彩礼意义的异化
(三)个体的“自我规训”与女性地位的失落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男权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闪婚”现象[J]. 聂洪辉. 当代青年研究. 2019(02)
[2]货币下乡与价值错乱——兼论天价彩礼的形成及其社会基础[J]. 何绍辉. 中国青年研究. 2017(09)
[3]变色的嫁衣:作为代际剥削手段的彩礼——转型期农村彩礼习俗的性质嬗变研究[J]. 王德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4]高额彩礼:理解农村代内剥削现象的一种视角——性别视角下农村女性早婚的思考[J]. 陶自祥. 民俗研究. 2011(03)
[5]婚事操办中的代际关系:家庭财产积累与转移——冀东农村的考察[J]. 王跃生. 中国农村观察. 2010(03)
[6]面子文化产生根源及社会功能[J]. 姜彩芬. 广西社会科学. 2009(03)
[7]传统文化中的彩礼及其流变[J]. 于晓青.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2)
[8]彩礼返还之规定的社会性别分析[J]. 李洪祥. 法学杂志. 2005(02)
[9]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 翟学伟. 社会学研究. 2004(05)
[10]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J]. 刘霓. 国外社会科学. 2001(06)
本文编号:3179910
【文章来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0,32(05)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研究路径设计
(一)彩礼及婚姻支付研究
(二)社会性别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经验材料的获取
四、从社会到个人:传统性别秩序主导下的彩礼文化
(一)彩礼传统源于社会性别秩序的历史根基
(二)耻感文化下的性别期待与彩礼意义的异化
(三)个体的“自我规训”与女性地位的失落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男权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闪婚”现象[J]. 聂洪辉. 当代青年研究. 2019(02)
[2]货币下乡与价值错乱——兼论天价彩礼的形成及其社会基础[J]. 何绍辉. 中国青年研究. 2017(09)
[3]变色的嫁衣:作为代际剥削手段的彩礼——转型期农村彩礼习俗的性质嬗变研究[J]. 王德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4]高额彩礼:理解农村代内剥削现象的一种视角——性别视角下农村女性早婚的思考[J]. 陶自祥. 民俗研究. 2011(03)
[5]婚事操办中的代际关系:家庭财产积累与转移——冀东农村的考察[J]. 王跃生. 中国农村观察. 2010(03)
[6]面子文化产生根源及社会功能[J]. 姜彩芬. 广西社会科学. 2009(03)
[7]传统文化中的彩礼及其流变[J]. 于晓青.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2)
[8]彩礼返还之规定的社会性别分析[J]. 李洪祥. 法学杂志. 2005(02)
[9]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 翟学伟. 社会学研究. 2004(05)
[10]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J]. 刘霓. 国外社会科学. 2001(06)
本文编号:3179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179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