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还是友爱?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9 15:17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的成长必然伴随着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正是这些生命的体验让他们成长、成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从孩子的一生来看,他们的成长应是一个丰富、全面并且完善的成长,这种成长包括了身体的生长发育、智力的提升、道德精神的成长,同时,不能忽视的还有孩子情感世界的完善、丰满。从人的一生发展来看,初中阶段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朦胧走向明晰。因此初中学段是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富于变化、延展性最强、最需要理解和扶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遇到男女生交往关系的问题,这一问题受到了社会的特别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初中学生的异性交往和男女生关系问题进行细致的分类研究,并对初中生异性交往的问题进行正确的、理性的分析,采取科学的、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对他们在异性交往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给予帮助和正确引导。从现阶段初中生的异性交往的状况来看,可以把初中生的异性交往大体划分为三类:同学关系,异性亲密关系,恋爱关系。人们所说的“早恋”,实际上将后两者即初中生的异性亲密关系和恋爱关系混为一谈,实际上,...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中外教育对待初中生“早恋”及异性亲密关系现象的不同观点
二. 初中生“早恋”及异性亲密关系的类型和动机
三. 初中生“早恋”的影响、危害及应对策略
四. 研究述评
五. 研究创新
第三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视角
二. 研究方法
第四章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的现状与认知
一. 老师对初中学生异性亲密关系的态度与认知
二. 家长对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的态度与认知
三. 初中生对“早恋”与异性亲密关系的态度与认知
第五章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的实质
一.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不具备“激情”要素
二.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没有发生亲密关系的强烈愿望
三.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是不以婚姻为目的的友爱
四.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不具备排他性
第六章 如何看待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及引导策略
一. 如何看待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
(一)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的成因分析
(二)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二. 对初中生的异性亲密关系的引导策略
(一) 警惕“自我实现预言”
(二) 老师和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友爱”的教育
(三) 老师和家长应以身作则,不但言传更应身教
附录Ⅰ:访谈大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 骆一,郑涌. 心理科学. 2006(03)
[2]关于学生早恋现象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J]. 王承军. 现代教育论丛. 2002(04)
[3]对“早恋”的再认识及教育对策(下)[J]. 闵乐夫.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2(02)
硕士论文
[1]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 姜珊珊.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38055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中外教育对待初中生“早恋”及异性亲密关系现象的不同观点
二. 初中生“早恋”及异性亲密关系的类型和动机
三. 初中生“早恋”的影响、危害及应对策略
四. 研究述评
五. 研究创新
第三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视角
二. 研究方法
第四章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的现状与认知
一. 老师对初中学生异性亲密关系的态度与认知
二. 家长对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的态度与认知
三. 初中生对“早恋”与异性亲密关系的态度与认知
第五章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的实质
一.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不具备“激情”要素
二.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没有发生亲密关系的强烈愿望
三.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是不以婚姻为目的的友爱
四.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不具备排他性
第六章 如何看待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及引导策略
一. 如何看待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
(一)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的成因分析
(二) 初中生异性亲密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二. 对初中生的异性亲密关系的引导策略
(一) 警惕“自我实现预言”
(二) 老师和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友爱”的教育
(三) 老师和家长应以身作则,不但言传更应身教
附录Ⅰ:访谈大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 骆一,郑涌. 心理科学. 2006(03)
[2]关于学生早恋现象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J]. 王承军. 现代教育论丛. 2002(04)
[3]对“早恋”的再认识及教育对策(下)[J]. 闵乐夫.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2(02)
硕士论文
[1]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 姜珊珊.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38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23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