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是怎么消失的——“共同关切法”与“皮卡斯效应”
发布时间:2021-07-03 15:51
皮卡斯发明共同关切法用于调解学生中的疑似欺凌事件,其屡试不爽、几无败例的关键在于它对欺凌嫌疑人态度的改变。这种调解不预先侦察过错,不责备欺凌嫌疑人,不强求其赔礼道歉,淡化或抑制了疑似欺凌事件所致的认知失调,避免了欺凌嫌疑人在自我辩护中萌生或加深对受害人的憎恨和敌意。欺凌嫌疑人在调解中聚焦于对受害人艰难处境的共同关切,进而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最后终止欺凌并与受害人达成和解。这类友好行为引发欺凌嫌疑人一系列新的认知失调,与正向自我认知相一致的自我辩护导致其说服自己相信受害人可爱且值得尊重。这种以善意替代恶意、以一个小善举促发一系列善举的神奇效应,可谓"皮卡斯效应"。
【文章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2020,40(2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导言:学生欺凌中的恶意
一、从“欺凌劝诫法”到“共同关切法”
二、对欺凌过错的建设性忽视
三、不责备欺凌嫌疑人的个别谈话
四、转化欺凌团伙的集体会谈
五、欺凌嫌疑人与受害人的和解峰会
六、以善意替代恶意的“皮卡斯效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校园欺凌与暴力的根源干预[J]. 黄向阳,埃利奥特·阿伦森. 教育研究. 2019(12)
[2]从严惩到调解:校园欺凌干预取向的演变及趋势[J]. 顾彬彬. 教育发展研究. 2019(04)
本文编号:3262883
【文章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2020,40(2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导言:学生欺凌中的恶意
一、从“欺凌劝诫法”到“共同关切法”
二、对欺凌过错的建设性忽视
三、不责备欺凌嫌疑人的个别谈话
四、转化欺凌团伙的集体会谈
五、欺凌嫌疑人与受害人的和解峰会
六、以善意替代恶意的“皮卡斯效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校园欺凌与暴力的根源干预[J]. 黄向阳,埃利奥特·阿伦森. 教育研究. 2019(12)
[2]从严惩到调解:校园欺凌干预取向的演变及趋势[J]. 顾彬彬. 教育发展研究. 2019(04)
本文编号:3262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262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