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对社会排斥的社会判断:目标特征、目标行为和目标-来源关系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08-17 15:20
社会排斥是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一种情况,即便是人际关系再好的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也会遇到排斥现象,并且受到社会排斥的干扰。虽然社会排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个体看到排斥情境时的反应却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了解旁观者何时以及为什么决定支持他人具有重要意义。以294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2(目标的初始行为:与规范一致、违反规范)X2(目标的特征:与众不同、非与众不同)X2(目标与来源的关系:群体内、群体外)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分别探究目标初始行为、特征和目标与来源的关系对旁观者对社会排斥评价、归因以及后继交往行为的影响。三个变量均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对目标和来源以及情境的评价,对排斥事件的归因,对目标和来源的后继交往行为倾向。研究发现:(1)目标的初始行为主效应显著,对旁观者对目标作出愤怒的评价具有显著影响,目标与来源的关系主效应显著,对旁观者对目标作出愤怒的评价具有显著影响,且目标的特征和目标与来源的关系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2)目标的初始行为主效应显著,对旁观者作出恶意动机归因具有显著影响,且目标的初始行为与目标与来源的关系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在旁观者做出惩罚动机归因上,目标的初始行为...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5.1目标的特征和目标与来源的关系的交互作用对目标愤怒评价的影响??5.1.4对来源愤怒的评价??
标与来源的关系是群体内时,目标的初始行为的主效应显著,F(l,293)?=9.88,??p<0.05,同与规范一致的初始行为相比,初始行为违反规范会使旁观者更倾向??于将排斥归因为恶意动机。(见图5.2)然而,当目标与来源的关系是群体外时,??目标的初始行为的主效应不显著,F=0.01,p>0.05。??22??
标初始行为是与规范一致时,目标与来源的关系的主效应显著,厂(1,293)=6.55,??p<0.05,同关系为群体内相比,关系为群体外会使旁观者更倾向于将排斥归因??为惩罚动机。(见图5.3)然而,当目标初始行为是违反规范时,目标与来源的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93)?=1.25,?/?>0.05。??37(J?0标与来源的关系??—?体内??〇?**?*??体外??3.60-?/??350-??、???/??%?/??13,0-?/??^?/??3J2D-?/??3.10-?^??*??「—…額"“1门1?rrrr"r"nT???1―“!???mm?还规??0标扨始衧为??图5.3目标的初始行为和目标与来源的关系的交互作用对惩罚动机归因的影响??针对目标的特征与目标与来源的关系的交互作用做简单效应分析,当目标的??特征为非与众不同时,目标与来源的关系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l,293)?=4.24,??p<0.05,同关系为群体内相比,关系为群体外会使旁观者更倾向于将排斥归因??为惩罚动机。(见图5.4)然而,当目标的特征为与众不同时,目标与来源关系的??主效应不显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校中的旁观者与道德教育——论冷漠旁观者对教育的冲击[J]. 安冬,高德胜. 教育科学研究. 2018(10)
[2]社会排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情绪线索的调节作用[J]. 徐同洁,胡平,郭秀梅.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6)
[3]社会排斥的结果:对象与影响因素[J]. 李森,张登浩. 心理研究. 2016(03)
[4]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J]. 宋雁慧. 当代教育论坛. 2014(03)
[5]大学生社会排斥类型初探[J]. 吴惠君,孙靓樱,张姝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07)
[6]社会判断内容的基本维度研究[J]. 张庆,王美芳. 心理科学. 2011(04)
[7]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J]. 程苏,刘璐,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6)
[8]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J]. 杜建政,夏冰丽. 心理科学进展. 2008(06)
[9]电子媒介与“旁观者”的生产——论道德教育在电子媒介时代的选择[J]. 高德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4)
[10]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一个欧盟社会政策的分析路径[J]. 彭华民. 南开学报. 2005(01)
硕士论文
[1]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王楠.河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48011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5.1目标的特征和目标与来源的关系的交互作用对目标愤怒评价的影响??5.1.4对来源愤怒的评价??
标与来源的关系是群体内时,目标的初始行为的主效应显著,F(l,293)?=9.88,??p<0.05,同与规范一致的初始行为相比,初始行为违反规范会使旁观者更倾向??于将排斥归因为恶意动机。(见图5.2)然而,当目标与来源的关系是群体外时,??目标的初始行为的主效应不显著,F=0.01,p>0.05。??22??
标初始行为是与规范一致时,目标与来源的关系的主效应显著,厂(1,293)=6.55,??p<0.05,同关系为群体内相比,关系为群体外会使旁观者更倾向于将排斥归因??为惩罚动机。(见图5.3)然而,当目标初始行为是违反规范时,目标与来源的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93)?=1.25,?/?>0.05。??37(J?0标与来源的关系??—?体内??〇?**?*??体外??3.60-?/??350-??、???/??%?/??13,0-?/??^?/??3J2D-?/??3.10-?^??*??「—…額"“1门1?rrrr"r"nT???1―“!???mm?还规??0标扨始衧为??图5.3目标的初始行为和目标与来源的关系的交互作用对惩罚动机归因的影响??针对目标的特征与目标与来源的关系的交互作用做简单效应分析,当目标的??特征为非与众不同时,目标与来源的关系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l,293)?=4.24,??p<0.05,同关系为群体内相比,关系为群体外会使旁观者更倾向于将排斥归因??为惩罚动机。(见图5.4)然而,当目标的特征为与众不同时,目标与来源关系的??主效应不显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校中的旁观者与道德教育——论冷漠旁观者对教育的冲击[J]. 安冬,高德胜. 教育科学研究. 2018(10)
[2]社会排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情绪线索的调节作用[J]. 徐同洁,胡平,郭秀梅.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6)
[3]社会排斥的结果:对象与影响因素[J]. 李森,张登浩. 心理研究. 2016(03)
[4]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J]. 宋雁慧. 当代教育论坛. 2014(03)
[5]大学生社会排斥类型初探[J]. 吴惠君,孙靓樱,张姝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07)
[6]社会判断内容的基本维度研究[J]. 张庆,王美芳. 心理科学. 2011(04)
[7]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J]. 程苏,刘璐,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6)
[8]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J]. 杜建政,夏冰丽. 心理科学进展. 2008(06)
[9]电子媒介与“旁观者”的生产——论道德教育在电子媒介时代的选择[J]. 高德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4)
[10]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一个欧盟社会政策的分析路径[J]. 彭华民. 南开学报. 2005(01)
硕士论文
[1]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王楠.河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48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34801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