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介入武安市H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5 19:54
儿童作为家庭、民族、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最近这些年来,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对儿童的言行以及身心健康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如今,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事件屡屡发生,每一条都令人触目惊心。小学时期作为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人格培养与形成的重要阶段,具有启蒙性的意义。攻击性行为是在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中较常发生的行为问题,在攻击性行为萌芽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很容易出现性格偏激、社交困难等问题,将会妨碍孩子的一生。由此可见,运用社会工作视角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从理论上升到实务,付诸实践,在当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基于此背景,本文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支持下,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对武安市H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120名儿童,运用攻击性行为量表,发放调查问卷,根据结果归纳总结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剖析其产生的原因。依据结果,筛选出3位攻击性行为水平较高的儿童,选取为服务对象,使用个案工作方法,为服务对象制定个别化介入方案进行行为矫正,帮助服务对象改善自身行为问题,提升自我建设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介入后发现,通过...
【文章来源】:大连海事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研宄思路流程图??Fig.?1.1?Research?flow?chart??1.3.?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大连海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3.2.2结果分析??本文采用Buss-Perry中文修订版攻击性行为问卷,该问卷由30个条目,5个分量表??构成,剔除错填、多填漏填等无效问卷,对剩余97份有效问卷分析结果如下:??(1)在120份问卷中,剔除无效问卷,剩余有效问卷的被试97名儿童中,有62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总分高于平均分,约占被试儿童的64%。五六年级儿童攻击性行为水??平高低程度如下图所示。??攻击水平??低辽戀??攻击水平高??■攻击水平高i攻击水平低??图3.1五六年级儿童攻击性行为程度调查结果??Fig.?3.1?Results?of?five?-?and?sixth-grade?children’s?aggressive?behavior??由上图可知,武安市H小学五六年级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确实存在,且较为普遍。??(2)在对问卷的5个分量表进行分析时,发现被试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表3.2五六年级被试儿童调查结果表??Tab.?3.2?Survey?results?of?grade?5?and?6?children??分量表?总分彡60分人数?百分比??身体攻击?22?22.68%??言语攻击?28?28.87%??愤怒情绪?17?17.53%??敌意情绪?10?10.31%??自我伤害?20?20.62%??-17??
?大连海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90?79??80?■??I?58?60??^?1?I?II?II?II??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情绪?敌意情绪?自我伤害??■介入前B介入后??图5.1案主Z前测后测结果对比图??Fig.?5.1?Comparison?chart?of?results?of?case?owner?Z?before?and?after?test??由上图可以看出,社工介入后,案主z的攻击性行为总体有所改善,尤其是在身体??攻击维度方面,介入后的得分明显低于介入前,这说明个案工作的介入是有一定效果的。??(2)过程评估??由于笔者前期与案主奠定了良好的沟通基础,在介入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阻碍,??但是由于笔者缺乏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只能参照书本知识做实务,阅历尚浅,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在介入过程中,笔者大多数采用访谈的形式,比较单调,如果能够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介入效果可能会更加地显著。另外,在对案主的班主任进行访谈时,由于??没有事先约定好时间,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不够到位。在提升案主社会交往能力时,缺??乏对其同伴的介入,在今后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笔者应积累经验教训,最大可能获取案??主可利用的资源。??在介入过程中,案主的改变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的,从最开始的性格内向与父母过沟??通较少,到后期敞开心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在介入后也逐渐接近民??主型。教师的态度从忽视冷漠逐渐变为鼓励尊重,在介入的最后阶段,案主也逐渐矫正??了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拥有了自己的好朋友。??纵观整个个案服务过程,笔者较好地运用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情感,尽了自己最大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孩家庭中的父亲陪伴、母亲情绪与小学头胎儿童心理行为适应的关系[J]. 邓林园,王小婷,熊玥悦,李毓檀,李蓓蕾.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02)
[2]隔代教养下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分析[J]. 闫雪.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01)
[3]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母亲育儿压力的部分中介效应[J]. 高雯,朱进慧,方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01)
[4]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几点思考[J]. 张向群. 发展. 2019(11)
[5]国际视野下动画片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严晓青,吴晓燕.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9(11)
[6]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的关系[J]. 张丽华,苗丽. 心理科学进展. 2019(12)
[7]单亲儿童的教育对策探析[J]. 钱小红. 新课程研究. 2019(11)
[8]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干预研究现状[J]. 朱冬梅,朱慧峰,王晶. 中国学校卫生. 2019(02)
[9]单亲儿童的成长问题及应对策略[J]. 郑世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05)
[10]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理论及成因分析[J]. 杨丞. 教育教学论坛. 2018(52)
硕士论文
[1]小学高年级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D]. 李宗迪.天津师范大学 2018
[2]父母教养方式和小学生校园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D]. 郝宣.天津师范大学 2017
[3]视频游戏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杨丹.江西师范大学 2016
[4]社工课堂介入儿童攻击行为矫正研究[D]. 程静.华中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70978
【文章来源】:大连海事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研宄思路流程图??Fig.?1.1?Research?flow?chart??1.3.?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大连海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3.2.2结果分析??本文采用Buss-Perry中文修订版攻击性行为问卷,该问卷由30个条目,5个分量表??构成,剔除错填、多填漏填等无效问卷,对剩余97份有效问卷分析结果如下:??(1)在120份问卷中,剔除无效问卷,剩余有效问卷的被试97名儿童中,有62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总分高于平均分,约占被试儿童的64%。五六年级儿童攻击性行为水??平高低程度如下图所示。??攻击水平??低辽戀??攻击水平高??■攻击水平高i攻击水平低??图3.1五六年级儿童攻击性行为程度调查结果??Fig.?3.1?Results?of?five?-?and?sixth-grade?children’s?aggressive?behavior??由上图可知,武安市H小学五六年级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确实存在,且较为普遍。??(2)在对问卷的5个分量表进行分析时,发现被试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表3.2五六年级被试儿童调查结果表??Tab.?3.2?Survey?results?of?grade?5?and?6?children??分量表?总分彡60分人数?百分比??身体攻击?22?22.68%??言语攻击?28?28.87%??愤怒情绪?17?17.53%??敌意情绪?10?10.31%??自我伤害?20?20.62%??-17??
?大连海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90?79??80?■??I?58?60??^?1?I?II?II?II??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情绪?敌意情绪?自我伤害??■介入前B介入后??图5.1案主Z前测后测结果对比图??Fig.?5.1?Comparison?chart?of?results?of?case?owner?Z?before?and?after?test??由上图可以看出,社工介入后,案主z的攻击性行为总体有所改善,尤其是在身体??攻击维度方面,介入后的得分明显低于介入前,这说明个案工作的介入是有一定效果的。??(2)过程评估??由于笔者前期与案主奠定了良好的沟通基础,在介入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阻碍,??但是由于笔者缺乏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只能参照书本知识做实务,阅历尚浅,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在介入过程中,笔者大多数采用访谈的形式,比较单调,如果能够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介入效果可能会更加地显著。另外,在对案主的班主任进行访谈时,由于??没有事先约定好时间,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不够到位。在提升案主社会交往能力时,缺??乏对其同伴的介入,在今后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笔者应积累经验教训,最大可能获取案??主可利用的资源。??在介入过程中,案主的改变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的,从最开始的性格内向与父母过沟??通较少,到后期敞开心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在介入后也逐渐接近民??主型。教师的态度从忽视冷漠逐渐变为鼓励尊重,在介入的最后阶段,案主也逐渐矫正??了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拥有了自己的好朋友。??纵观整个个案服务过程,笔者较好地运用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情感,尽了自己最大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孩家庭中的父亲陪伴、母亲情绪与小学头胎儿童心理行为适应的关系[J]. 邓林园,王小婷,熊玥悦,李毓檀,李蓓蕾.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02)
[2]隔代教养下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分析[J]. 闫雪.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01)
[3]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母亲育儿压力的部分中介效应[J]. 高雯,朱进慧,方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01)
[4]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几点思考[J]. 张向群. 发展. 2019(11)
[5]国际视野下动画片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严晓青,吴晓燕.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9(11)
[6]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的关系[J]. 张丽华,苗丽. 心理科学进展. 2019(12)
[7]单亲儿童的教育对策探析[J]. 钱小红. 新课程研究. 2019(11)
[8]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干预研究现状[J]. 朱冬梅,朱慧峰,王晶. 中国学校卫生. 2019(02)
[9]单亲儿童的成长问题及应对策略[J]. 郑世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05)
[10]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理论及成因分析[J]. 杨丞. 教育教学论坛. 2018(52)
硕士论文
[1]小学高年级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D]. 李宗迪.天津师范大学 2018
[2]父母教养方式和小学生校园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D]. 郝宣.天津师范大学 2017
[3]视频游戏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杨丹.江西师范大学 2016
[4]社工课堂介入儿童攻击行为矫正研究[D]. 程静.华中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70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570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