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中不同主体的博弈及其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4 11:40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在网民数量急剧增加的今天,网络舆情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由于“舆情”概念的鲜明“中国特色”,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在国外很难找到能够借鉴文献。再加上当前我国治理水平的不足以及网民心理因素造就的盲目、浮躁等特性,网络舆情治理研究领域,需要大量新鲜血液的补充。因此,有必要对该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为清楚地了解当前网络舆情的常态或形势,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不同社会主体在舆情演变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及最后可能达到的均衡。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网络舆情治理的三大主体:政府、网媒及网民的各自特性和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借此分别从不同主体角度和不同情况下推演出舆情事件将可能走向的结果,并分析了每个结果中各个主体所能够得到的利益与付出的成本。与此同时,找出了造成当前均衡状况的各种背景因素,引出了下文对于政府治理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分析。通过结合西方国家在网络治理领域的经验,总结出关于网络舆情治理问题的一些启示,并通过这些启示得到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若干策略选择。这些策略包括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推进网络舆情治理法...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总结
1.5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网络舆情治理的相关概念
第2章 网络舆情事件中各主体间的博弈策略均衡
2.1 网络舆情的主体
2.1.1 政府
2.1.2 社会
2.2 不同社会主体的内在机制分析
2.2.1 政府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运行机制
2.2.2 舆情事件中网民行为模式特征
2.2.3 网络媒体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2.3 当前基于三个主要社会主体的博弈论分析
2.3.1 政府的策略均衡
2.3.2 网民的策略均衡
2.3.3 网络媒体的策略均衡
2.3.4 现实案例中政府与网民的动态博弈
2.4 小结
第3章 当前博弈策略均衡何以出现
3.1 经济、科技及政治方面的背景原因
3.1.1 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3.1.2 信息媒介的快速发展和更替
3.1.3 政府注重维稳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威胁
3.2 网络舆情政府治理能力方面的背景原因
3.2.1 法律体系仍不完善
3.2.2 未能有效地利用社会的力量
3.2.3 网络舆情治理的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3.3 小结
第4章 打破当前博弈的策略均衡的对策建议
4.1 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4.2 推进网络舆情治理法制化进程
4.3 倡导网络舆情柔性治理的理念
4.4 循序渐进创造更为宽松的舆情治理环境
4.5 呼吁互联网行业的自律
4.6 主动协调其他社会主体
4.7 利用新技术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效果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的文献综述[J]. 孟骊超,来爽. 情报杂志. 2019(09)
[2]多元参与视域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警示与策略——基于“洁洁良”事件的分析[J]. 廖秀健,雷浩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3]强化阵地建设,做好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引导[J]. 袁莉.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9(05)
[4]网络舆情治理象限:由总体目标到参照标准[J]. 张权.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5]基于改进SIR模型的网络舆情情绪演变研究[J]. 田世海,孙美琪,张家毓. 情报科学. 2019(02)
[6]网络舆情治理的风险与应对策略探析[J]. 王立峰,韩建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3)
[7]基于社会情绪“扩音”机制的网络舆情传播分析——以“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为例[J]. 朱代琼,王国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3)
[8]共担还是转嫁:部门间舆情回应失效与风险归责[J]. 刘红波,林彬.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9]西方国家网络治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许鑫. 电子政务. 2018(12)
[10]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治理大数据能力建设研究[J]. 郭春侠,刘惠,储节旺.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12)
博士论文
[1]中国网络媒体政策研究[D]. 李科.华东师范大学 2019
[2]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 石新宇.辽宁大学 2015
[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D]. 陈璟浩.武汉大学 2014
[4]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D]. 马荔.北京邮电大学 2010
[5]诗歌传播研究[D]. 杨志学.首都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网络协商民主中政府角色定位研究[D]. 闫晓玲.沈阳师范大学 2018
[2]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策略研究[D]. 刘资.湘潭大学 2017
[3]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D]. 王博.云南财经大学 2016
[4]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 林双双.华东师范大学 2016
[5]胡锦涛民族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D]. 赫环宇.大理学院 2015
[6]基于博弈模型的核电的公众接受性研究[D]. 袁丰鑫.南华大学 2014
[7]基于网民心理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 曾小梦.湖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84960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总结
1.5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网络舆情治理的相关概念
第2章 网络舆情事件中各主体间的博弈策略均衡
2.1 网络舆情的主体
2.1.1 政府
2.1.2 社会
2.2 不同社会主体的内在机制分析
2.2.1 政府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运行机制
2.2.2 舆情事件中网民行为模式特征
2.2.3 网络媒体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2.3 当前基于三个主要社会主体的博弈论分析
2.3.1 政府的策略均衡
2.3.2 网民的策略均衡
2.3.3 网络媒体的策略均衡
2.3.4 现实案例中政府与网民的动态博弈
2.4 小结
第3章 当前博弈策略均衡何以出现
3.1 经济、科技及政治方面的背景原因
3.1.1 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3.1.2 信息媒介的快速发展和更替
3.1.3 政府注重维稳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威胁
3.2 网络舆情政府治理能力方面的背景原因
3.2.1 法律体系仍不完善
3.2.2 未能有效地利用社会的力量
3.2.3 网络舆情治理的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3.3 小结
第4章 打破当前博弈的策略均衡的对策建议
4.1 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4.2 推进网络舆情治理法制化进程
4.3 倡导网络舆情柔性治理的理念
4.4 循序渐进创造更为宽松的舆情治理环境
4.5 呼吁互联网行业的自律
4.6 主动协调其他社会主体
4.7 利用新技术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效果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网络舆情主体博弈的文献综述[J]. 孟骊超,来爽. 情报杂志. 2019(09)
[2]多元参与视域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警示与策略——基于“洁洁良”事件的分析[J]. 廖秀健,雷浩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3]强化阵地建设,做好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引导[J]. 袁莉.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9(05)
[4]网络舆情治理象限:由总体目标到参照标准[J]. 张权.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5]基于改进SIR模型的网络舆情情绪演变研究[J]. 田世海,孙美琪,张家毓. 情报科学. 2019(02)
[6]网络舆情治理的风险与应对策略探析[J]. 王立峰,韩建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3)
[7]基于社会情绪“扩音”机制的网络舆情传播分析——以“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为例[J]. 朱代琼,王国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3)
[8]共担还是转嫁:部门间舆情回应失效与风险归责[J]. 刘红波,林彬.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9]西方国家网络治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许鑫. 电子政务. 2018(12)
[10]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治理大数据能力建设研究[J]. 郭春侠,刘惠,储节旺.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12)
博士论文
[1]中国网络媒体政策研究[D]. 李科.华东师范大学 2019
[2]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 石新宇.辽宁大学 2015
[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D]. 陈璟浩.武汉大学 2014
[4]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D]. 马荔.北京邮电大学 2010
[5]诗歌传播研究[D]. 杨志学.首都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网络协商民主中政府角色定位研究[D]. 闫晓玲.沈阳师范大学 2018
[2]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策略研究[D]. 刘资.湘潭大学 2017
[3]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D]. 王博.云南财经大学 2016
[4]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 林双双.华东师范大学 2016
[5]胡锦涛民族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D]. 赫环宇.大理学院 2015
[6]基于博弈模型的核电的公众接受性研究[D]. 袁丰鑫.南华大学 2014
[7]基于网民心理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 曾小梦.湖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84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684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