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社交网络中隐私保护问题研究 ——以新浪微博为例

发布时间:2022-12-18 13:51
  保护隐私是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对自由和尊严的维护。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个人隐私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在享用媒介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利益的同时,所拥有的个人隐私也正在逐步消失,社会中每个人似乎正生活在一个“透明的社会”之中。在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交网络Web2.0时代,社交网络颠覆了传统的体制性传播。新的信息传播机制将网络空间的“私人领域”逐渐公有化形成网络公共领域,由公私领域的划分而提出的隐私概念面临新的境况。以分享和交流为目的社交网络赋予我国公民言语表达自由的同时,也加剧了侵犯公民隐私的危险性,拓展了隐私权保护的内涵。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从媒介技术和公共领域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新浪微博平台及其用户进行详细的分析,微观层面探寻隐私问题被卷入社交网络公共领域的缘由,进而讨论社交网络隐私权各权力主体间的权益较量,以期发现传统隐私权在社交网络时代保护公民隐私所面临的困境,最终找到适合于社交网络公共领域的隐私保护途径。经过一系列研究后发现,社交网络的数字空间和用户的自我展露打破了传统公私领域界限,促进私人领域的公有化;信息传播机制和用户窥视心理又为社交网络公共...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二、共享与藏匿:微博平台的隐私权模式
    (一)微博账号的隐私权基本设定
    (二)数字人格的形成:隐私权的空间迁徙
    (三)互传与再传:裂变式传播下失控的隐私
三、敞开与遮蔽——微博用户的隐私悖论
    (一)隐私关注与自我展露
    (二)窥视与反窥视
四、技术赋能:微博网络公共领域下有限度的隐私权
    (一)“超级全景监狱”下公共利益至上
    (二)平台数据用户的隐私合理期待
    (三)媒介权力的扩张与被遗弃的尊严
    (四)虚拟社群的“沙龙”与裸露的个体
五、自律与他律:隐私保护的内外之道
    (一)用户:隐私理性认知与行为自制
    (二)平台:做信息“善良的管理人”
    (三)法律:给隐私侵权带上“紧箍咒”
六、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二媒介时代新闻传播分析[J]. 吴昕怡.  新闻研究导刊. 2017(06)
[2]自我表露与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的微信移动社交应用(APP)为例[J]. 申琦.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04)
[3]中国网络公共领域构建初探[J]. 马军.  前沿. 2015(04)
[4]微博语境下大数据“技术神话”的建构与批判[J]. 何睿.  当代传播. 2015(02)
[5]信息技术背景下公共领域的隐私问题[J]. 吕耀怀.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4(01)
[6]乌托邦还是恶托邦:对公共领域及其网络实践的批判[J]. 安珊珊.  当代传播. 2013(02)
[7]浅析实名制微博客之隐私政策[J]. 黎敏华.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2(06)
[8]对网络公共领域危机的思考——从“艳照”事件看网络公共领域公共性的缺失[J]. 张小丽.  理论界. 2012(04)
[9]轨迹隐私保护技术研究[J]. 霍峥,孟小峰.  计算机学报. 2011(10)
[10]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J]. 熊光清.  教学与研究. 2011(01)

硕士论文
[1]网络与中国多重公共领域的构建[D]. 杨庆伟.华中师范大学 2010
[2]从许霆案看网络公共领域对司法审判的影响[D]. 叶斌.复旦大学 2010
[3]理性的重建[D]. 丁桃.南京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722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722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1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