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农村留守妇女邻里交往模式变迁研究
本文关键词:辽西地区农村留守妇女邻里交往模式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下,留守妇女日益成为农村日常生活的主要角色,不同于城市交往空间的碎片化,在农村,邻里交往仍是妇女生活的重点内容之一。邻里在农村是个含义丰富的概念,留守妇女的邻里既有基于血缘姻缘关系的亲属,又有单纯基于地缘的左邻右舍,还有一起长大的发小,同学,甚至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偶发交往而建立联系的乡里乡亲等等。留守妇女的社会交往状况不仅催生她们生活方式与心态的变化,同时这种变化还会反作用于整个农村社会。可以说,她们的心理状态与精神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出农村社会发展所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研究选取辽宁省朝阳县J村为调查地点,采用参与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村留守妇女的邻里交往情况进行阐述分析。通过邻里交往的具体事例揭示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变迁对邻里关系网络构建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文章在微观视角上,分析了留守妇女邻里互动体现在物质生产,精神健康,群体交往,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变迁。在宏观视角上,分析了组织,制度等因素的介入,是如何影响邻里交往范围的缩放和交际重心的偏移,同时反应出参与互动的群体规模日趋离散抑或整合的变化趋势。分析发现留守妇女挑选交往对象的倾向因阶段不同而不同,较过去一段时间相比,留守妇女日常交往互动呈现出了更加具有组织性,且更加积极参与的态势,同时伴随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也会配合社会环境的变迁而重构自身行动的新逻辑。综上,深入探讨留守妇女邻里交往模式变迁,关系着如何帮助改善其生活质量乃至维持农村社会的良性运转。因此关怀留守妇女身心健康,促进乡村社会稳步发展,虽任重而道远,其义斐然。
【关键词】:留守妇女 社会变迁 邻里交往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3.6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导论7-15
- 一、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7-9
- (一)研究背景7-8
- (二)问题的缘起8-9
- (三)研究意义9
- 二、相关文献综述9-14
- (一)国外学者对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9-10
- (二)国内学者对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10-11
- (三)国内学者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相关研究11-14
- (四)文献述评14
- 三、研究方法14-15
- 第二章 研究对象的选取及简介15-17
- 一、研究地区概况15
- 二、留守妇女的产生及现状15-17
- 第三章 留守妇女的日常交往互动模式演变17-29
- 一、邻里交往范畴定义17-18
- 二、邻里交往模式的变迁18-27
- (一) 变迁经过:“从开始到现在”18-23
- 1.女性交往主体出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18-19
- 2.被动的交往模式:“张不开嘴就跟不上溜儿”19-21
- 3.自愿的交往模式:“我寄愁心予朋辈”21-23
- (二) 被整合的邻里交往:“左邻右舍多会于此”23-26
- (三)良性运行的潜在隐患:“现在就剩下寻思咋玩儿”26-27
- 三、小结27-29
- 第四章 社会变迁对交往互动模式的影响29-35
- 一、组织制度的变迁:“弱者的逻辑”29-31
- 二、家庭结构的变迁:“谁来保卫家”31-34
- 三、小结34-35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35-37
- 一、结论35
- 二、思考35-37
- 参考文献37-39
- 致谢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卡;;新城住区邻里交往问题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张红霞;;城市新建社区邻里交往与社区共同体的构建[J];创新;2014年03期
3 熊庠楠;;住区中营造邻里交往的初步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邻里交往的9个禁忌[J];社区;2009年12期
5 董慧娟;;现代城市住宅区的邻里交往[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1期
6 张红霞;方冠群;张学东;;陌生人社会的邻里交往[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7 邹颖;郑欣;;交往的发展——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一诺;;邻里交往要注意哪些事[J];社区;2010年10期
9 晋宝林;乔月环;;浅谈居住设计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J];才智;2008年11期
10 冯道常;;美国人的邻里交往[J];公关世界;200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静;;关于社区聚居环境的文化思考[A];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淑霞;网上家园: 邻里交往新方式[N];福建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静华;“灰”空间升级探索[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周波;为邻里交往找些“由头”如何?[N];桂林日报;2005年
4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亚洲人居环境协会副主席 开彦;城市文明生态中的绿色住区模式[N];企业家日报;2014年
5 徐冬;邻里相处和为贵[N];达州日报;2013年
6 记者 吴晓杰;“邻里中国”构建便利生活“户联网”[N];光明日报;2014年
7 汪克田;发扬传统文化 探索现代设计[N];建筑时报;2004年
8 吴明录;当找回邻里温情[N];辽宁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中;邻里交往空间的有效性[D];同济大学;2008年
2 李立杨;利于邻里交往的单位社区更新模式与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宋光照;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马冲;促进邻里交往的城市居住社区户外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5年
5 刘恒君;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邻里空间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张昊灵;辽西地区农村留守妇女邻里交往模式变迁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7 黄嘉隽;基于广州住区传统邻里交往模式下的住区建筑外部空间营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陈满妮;基于行为特征的关中新型乡村社区邻里交往空间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陈鸿;城市居住小区邻里交往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10 曹雩;社区空间形态与邻里交往[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2年
本文关键词:辽西地区农村留守妇女邻里交往模式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7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