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新生代农民工迁移意愿研究
本文关键词:合肥市包河区新生代农民工迁移意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向工业化、城市化层次迈进,农民工逐渐涌向城市已成为普遍现象。农民工的到来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壮大以及对城市化的贡献,其究竟是暂时务工来到城市还是为迁移定居来到城市成为了笔者关注的问题。如何合理布局新生代农民工的分布、如何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迁移定居城市,未来城市化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新进入者的适应、融和,因此新进入者的市民化成为了学者所要面临的严峻问题,而新进入者中很大一部分将是农村移民,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方向即要求农民工永久居住城市,进而转变为市民,享受付出得到的回报。在此基础上,笔者立足当前,在城市化的背景下,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意愿,在作出了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并提出政策性建议,从而政策性地科学转移农村劳动力,提升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包河区作为安徽省合肥市最老的城区之一,拥有最多数量的流动与非流动人口,因此本文以安徽省包河区南七街道与包河工业园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例,通过187份问卷调查录入SPSS17.0进行问卷数据分析,再配合以无结构访谈与文献研究方式获得的资料为支撑,通过100份与案主的深度访谈,以期找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的内在动因及影响因素。通过文献综述与剖析定性资料的方式来获得调查数据与调查资料为支撑,在此基础上探析出三种迁移意愿类别,分别是愿意迁移、不愿意迁移以及不确定三种类型,综合分析出迁入地因素、迁出地因素、个人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定居产生较显著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为说明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为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别对此篇文章的相关概念与此次研究的理论概念进行阐述解释,相关文献综述;第三部分对此次研究地基本概述及迁移意愿总体情况进行简单描述说明,即包河区地处合肥市的地理优势与劣势,此次包河区新生代农民工的样本特点,具体为调查对象整体概况与迁移意愿总体概况;第四部分对新生代农民工迁移意愿的原因分析,分别通过列出访谈内容对愿意迁移与不愿意迁移以及不确定性进行描述分析;第五部分是通过社会学理论的铺垫,对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迁移意愿研究的思考及对策分析,并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迁移的提出政策性建议。在进行分析与探讨之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存在异质性,在受教育程度、生活观、价值观、择业观以及社会心理状态上不同于第一代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第二,迁入地因素、迁出地因素、个人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四个方面都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是否迁移定居城市的影响因素,其中迁入地因素与迁出地因素被分为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进行划分研究,个人因素被划分为经济特征与个人特征进行研究。第三,本文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的方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分析,不同于以往完全定量实证研究的方式,本文采取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得出一些启示性的结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缺失、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条件以及社会民众的排除心理是影响是否愿意迁移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家庭、自然环境、交通环境对不愿意迁移产生了影响;经济因素、住房因素还有政策因素成为了不确定影响因素。最后本文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中参照群体、社会分层、社会变迁、社会流动的角度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一些政策性的启示,有个人角度、政府角度以及社会角度针对性的提出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正确的择业观,提高技能:提高土地使用权;呼吁社会关注,健全劳动保障政策等措施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 迁移意愿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8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1-12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2-13
- (一) 研究目的12
- (二) 研究意义12-13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3-15
- (一) 研究思路13-14
- (二) 研究方法14-15
- 四、样本的基本特征15-16
- 第二章 包河区新生代农民工迁移意愿研究的理论基础16-22
- 一、相关概念16-18
- (一) 农民工16
- (二) 新生代农民工16
- (三) 农民工城市化16-17
- (四) 迁移意愿17-18
- 二、相关理论18-19
- (一) 参照群体理论18
- (二) 社会分层18
- (三) 社会变迁18-19
- (四) 社会流动19
- 三、相关研究综述19-22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9-20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20-21
- (三) 以往研究的不足21-22
- 第三章 研究地基本概述及迁移意愿总体情况22-34
- 一、研究地基本情况22
- 二、研究地农民工基本情况22-34
- (一) 合肥市包河区农民工的区域特点22-23
- (二) 包河区农民工样本基本情况分析23-24
- (三) 包河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数据分析24-34
-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迁移意愿其他影响因素分析34-44
- 一、新生代农民工愿意迁移的原因35-37
- (一) 经济因素35-36
- (二) 家庭因素36-37
- (三) 社会因素37
- 二、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迁移的原因37-39
- (一) 经济因素37-38
- (二) 家庭因素38
- (三) 政策因素38
- (四) 其他因素38-39
- 三、不确定因素的农民工迁移39-40
- (一) 经济因素39-40
- (二) 住房因素40
- (三) 农村政策因素40
- 四、小结40-44
- (一) 迁入地因素41
- (二) 迁出地因素41
- (三) 个人因素41-44
- 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迁移意愿研究的思考及对策分析44-51
- 一、关于对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迁移意愿研究的思考44-46
- (一) 关于参照群体理论角度的思考44
- (二) 关于社会分层理论角度的思考44-45
- (三) 关于社会变迁理论角度的思考45
- (四) 关于社会流动理论角度的思考45-46
- 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迁移的政策建议46-51
- (一) 个人层面46-47
- (二) 政府层面47-50
- (三) 社会层面50-51
- 第六章 结语51-53
- 一、研究结论及展望51
- 二、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51-53
- (一) 创新点51-52
- (二) 不足52-53
- 参考文献53-56
- 附录156-61
- 附录261-62
- 致谢62-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思慧;;新生代农民工在想些什么[J];同舟共进;2010年05期
2 ;走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时代[J];生意通;2010年04期
3 张铁军;孟筱;;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与解决路径[J];新东方;2010年02期
4 孙瑞灼;;新生代农民工的“困惑”[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0年05期
5 张远秀;孔利;;从新生代农民工的角度看民工荒问题[J];知识经济;2010年12期
6 张立富;;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的途径分析[J];市场论坛;2010年04期
7 李茜;;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就业的自身因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年13期
8 本刊编辑部;;新生代农民工素描[J];现代人才;2010年01期
9 程亚文;;新生代农民工节后的出路[J];现代人才;2010年01期
10 朱四倍;;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能照亮现实吗[J];观察与思考;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绍辉;;“为承认而斗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2 张锦华;;经济转型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分析——基于长三角的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3 谭云霞;;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入党问题的探讨[A];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贺州市创新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冯丹;;浅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全迪;;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徐祖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资本视角[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7 崔铁吉;;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及引导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8 赵丽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9 刘震;;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与服务[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10 冯丹;张庆武;;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预估指标框架构建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颜敏丹;“新生代农民工” 就业观接近大学生[N];台州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田新元;“新生代农民工”心在哪里安放[N];中国改革报;2010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早报特约评论员 于建嵘;用制度建设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进城[N];东方早报;2010年
4 河南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副秘书长、省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蔡树峰;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N];河南日报;2010年
5 ;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强烈的城市化取向[N];经济参考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海涛 王腾飞 李丽颖;让新生代农民工跨越城乡鸿沟[N];农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新生代农民工最需要保障与身份认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8 本报财经评论员 刘伟;“新生代农民工”进入政策视野[N];深圳商报;2010年
9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经济学系副主任 高帆;当“新生代农民工”渐成务工主体[N];文汇报;2010年
10 记者 何宗渝 黄深钢 雷敏;新生代农民工也给中国带来新机遇[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传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曾思康;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经济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5 黄庆玲;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6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7 闫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供需分析及提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8 柳延恒;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9 李昱;中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忠霞;新生代农民工休闲生活方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肖亚鑫;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赵连圣;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协调压力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赵田田;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对工作嵌入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芳;返乡相亲:新生代农民工的一种择偶形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及融入路径探讨[D];兰州大学;2011年
7 牟增芬;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耿昕;社会排斥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9 时艳敏;新生代农民工道德关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伍敏;新生代农民工尊严缺失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合肥市包河区新生代农民工迁移意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6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47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