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兼及房地产产学研结合的实证分析
本文关键词:论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兼及房地产产学研结合的实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产学研结合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 房地产产学研结合
【摘要】: 从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个产学研结合基地——美国斯坦福科技园(即“硅谷”)诞生以来,作为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或机构、企业界三方之间构筑起的知识联盟的一种创新形式,产学研结合在世界各国蓬勃地开展起来,为促进各国的教育事业、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 由于工程学科所特有的外延性、渗透性,以及研究与开发中体现的实践性和群体协作性等学科特点使产学研结合率先并普遍地在工程学科领域展开,对产学研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几乎都集中在工程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的产学研结合在普遍缺乏的同时呈现出自发性、分散性、短期性和非正式性等状况。这种情形的出现既有社会科学对人才及研究的综合性要求等学科本身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存在着社会各界对社会科学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和社会科学发展目的的认识严重不足等原因。其实,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科、自然科学一样具有生产力的属性,是“一般生产力”、“知识生产力”,是潜在的生产力,通过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不仅使社会科学在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体现其生产力的功能,而且也同时符合社会科学研究市场化的研究和发展目的。所以,在以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社会科学需要产学研结合,并且需要社会各界对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的重新认识。 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在借鉴工程学科和自然科学产学研结合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具有自身对知识、人才和结果评定标准的特殊性。在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的研究过程中,对在社会科学领域如何开展产学研结合是重点。首先,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具体为提高科研水准和服务于经济的关系;出人才和出成果的关系;相关各方之间的关系以及权责分明与灵活机动之间的关系。其次,从标准化的角度论述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的可行模式。再次,借鉴运筹学中的层次分析法(简称AHP)作为评估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的数学模式,通过AHP方法的应用,,从定量和定性的双重角度来对具体的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项目进行目标效果的评估,达到探测和管理的效果,为决策提供服务。 房地产经济学科作为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和先导产业的地位以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蓬勃的发展为在房地产领域开展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契机。年轻的房地产业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狂热、中期的沉浮后,在90年代末进入了新一轮的理性发展,也同时唤起了整个行业对产学研结合的需求。通过房地产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并取得的成绩,房地产产学研结合已在行业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并进一步理性发展。所以,以房 论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兼及房地产产学研结合的实证分析 摘要 地产产学研结合作为社会科学产学研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以 期为房地产经济学科乃至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贡献力量。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产学研结合的理论概述。首先,对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概念进行 了梳理和归纳:明确了产学研结合的定义和内涵;总结了产学研结合中产学结 合、产研结合和产学研结合三大类型及其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论述了国内外 产学研结合的产生及动因。其次,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依据,为产学研结合提 供理论和现实的依据。再次,通过描述产学研结合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对产学研 结合的状况有了整体的把握。最后,阐述了产学研结合的直接和深层作用。由 此,通过产学研结合的一般分析,从整体上对产学研结合的状况进行了论述。 第二部分为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的一般分析。在对社会科学领域开展产学 研结合必要性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并强调了在社会科学领域开展产学研结合的 原因,进而阐述了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的特殊性、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开展现 状的分析以及在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揭示。通过一般分析,对社会科学产学研结 合进行了总体上的把握。 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进而在第三部分中着重论述了如何开展社会科学产 学研结合,进行了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的实证分析。具体包括进行社会科学产 学研结合需处理的关系、可行模式的建议以及产学研结合的评估体系和方法的 提出。 第四部分便是以房地产经济作为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代表,进行了 房地产产学研结合的实证研究。首先从学科本身的因素、知识经济和房地产创 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角度论述了房地产产学研结合的必然性。其次对房 地产产学研结合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包括基本概念的提出和特殊性的论述。再 次分析了房地产产学研结合的现状。然后提出了我国房地产产学研结合的发展 趋势。最后以东方房地产学院产学研结合的探索、实践和趋势发展作为一个完 整的案例进行理论和现实的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实证分析的内涵。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如下方面: 本文的新见解集中体现并围绕展开在三个方面:第一,本文在论述社会科 学对社会生产力巨大的推动作用基础上提出社会科学同样需要产学研结合,并 需要社会各界对该领域产学研结合的重新认识。第二,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 房地产产学研结合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C12;F293.3
【目录】:
- Abstract3-6
- 摘要6-11
- 第一章 产学研结合的理论概述11-26
- 一、 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概念11-17
- 二、 产学研结合的理论与现实依据17-19
- 三、 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现状19-23
- 四、 产学研结合的作用23-26
- 第二章 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的一般分析26-33
- 一、 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26-27
- 二、 社会科学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原因27-29
- 三、 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的特殊性29-30
- 四、 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开展的现状30
- 五、 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30-33
- 第三章 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的运作模式和评估33-47
- 一、 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需处理好几对关系33-34
- 二、 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的模式34-36
- 三、 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的评估36-47
- 第四章 房地产产学研结合的实证分析47-65
- 一、 房地产产学研结合的必然性47-49
- 二、 房地产产学研结合的内容界定49-50
- 三、 房地产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50-52
- 四、 我国房地产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趋势52-57
- 五、 案例分析:东方房地产学院产学研结合的探索、实践及趋势展望57-65
- 后记65-67
- 参考文献67-70
- 致谢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林;高职“产学研结合”的理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2 常州工学院课题组;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张俊,李忠云;产学研结合国际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任君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浅论[J];中小企业科技;2003年11期
5 张仁科,赵福奎;适应地方经济发展 抓产学研结合办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20期
6 李国艳;对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4年04期
7 周济;产学研结合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黄春麟,刘娜;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年03期
9 王晓云;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J];理论界;2005年05期
10 徐瑞芹;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曲阜师大产学研结合促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行愚;;关于产学研结合的若干思考[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吴中福;;从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看高等学校改革的基本模式[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刘欣;;高职产学研结合特色定位与运作模式[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志扩;;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关系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周玉蓉;钟富平;;探讨高职院校“产学工厂”办学模式[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罗利;鲁若愚;;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模型[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7 丁宏林;;“亦工亦学,产学合一”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谢薇;;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9 郭晓晶;;论高职院校产学“双赢”的办学模式[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10 朱崇礼;;信息与调研结合初探[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铭华 本报记者 贾辉;产学研结合哪一方都不能少[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王喜霖 本报记者 马云霄;政府三部门助推 产学研握手报务六大基地[N];黑龙江日报;2005年
3 蓝岚;浅谈地方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N];营口日报;2005年
4 米河;产学研结合 协会责任大[N];中国包装报;2005年
5 吴宝英;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破“瓶颈”[N];中国石化报;2005年
6 ;汽车青年产学联盟成立[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9年
7 李敏;产学联姻 高端人才助力建筑信息化[N];中华建筑报;2011年
8 张景勇;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N];人民日报;2004年
9 马俊如;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N];科技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孙秀霞 陈洋;产学研的一次“亲密接触”[N];黑龙江经济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李建军;硅谷模式及其产学创新体制[D];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
3 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宁;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和模式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崔立瑶;中国船舶工业产业组织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6 杨廷双;区域高新技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7 罗俊仪;中国智能交通产业化基地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8 余晓;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涛;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2 崔伟;论社会科学产学研结合——兼及房地产产学研结合的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谢静;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4 张俊;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5 张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浅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1年
6 杨栩;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7 王娜;高职教育中企业管理专业的“订单式产学交替”教学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吴名;提高浙江省产学研联合社会化组织水平的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9 王娟茹;西清公司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10 袁志峰;基于系统创新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15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1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