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视角下的婚房购买及其对婚后家庭关系的型塑研究
本文关键词:性别视角下的婚房购买及其对婚后家庭关系的型塑研究
【摘要】:家庭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如今,个性鲜明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一代人在处理婚后的家庭关系方面与传统方式不同,更何况他们还要面对高房价问题,在此种严峻的形势下,婚房购买方式型塑着家庭关系的生成,这就为我们对于家庭关系的研究开启了一扇符合时代特征的崭新的大门。 本研究旨在从性别角色的理论视角出发,考察婚房的购买过程和购买方式如何型塑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代际关系等)、家庭关系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变动,从而反映在高房价时代背景下城市青年男女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的走势与变化,启示现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本文结合房价飞涨的时代背景,通过个案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探讨男方购买婚房和女方购买婚房这两种不同的婚房购买方式对男女双方的心理状态和家庭地位以及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型塑作用。论文发现在婚房购买的性别角色分工方面,从传统观念上来看,男性依然是大众所接受的婚房的主要承担者,但是由于高价婚房和男方经济条件等因素,,女方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婚房市场的新晋购买者。研究发现男性购买婚房和女性购买婚房对夫妻关系、代际关系等家庭关系有着不同程度的型塑作用,揭示了男性购买婚房的家庭关系呈现出一种自然分工的状态,仅仅发挥一种弱型塑作用;而由女性购买婚房的家庭关系呈现出一种偏向女权色彩的状态,对家庭关系有着较强的型塑作用;本文试图为国内关于家庭关系的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拓展工作,让理论研究与时代特色接轨,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性别角色 婚房购买 家庭关系 型塑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8
- 1.1.1 课题来源8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
- 1.2 文献综述8-12
- 1.2.1 关于高房价以及婚房购买问题的研究现状8-10
- 1.2.2 关于家庭关系与夫妻关系的研究10-12
- 1.2.3 对现有研究的简单评价12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2-14
- 1.3.1 研究内容12-13
- 1.3.2 研究方法13-14
- 第2章 高价婚房与婚房购买的性别角色分工14-20
- 2.1 中国人的婚房情结14-15
- 2.2 高房价时代背景下的婚房负重15-16
- 2.3 婚房购买的性别角色分工16-18
- 2.3.1 传统观念中婚房的主要承担者——男性16-17
- 2.3.2 高房价时代下婚房的新晋购买者——女性17-18
- 2.4 本章小结18-20
- 第3章 男性购买婚房对家庭关系的弱型塑作用20-27
- 3.1 男性从婚房购买中获得的自我认同感20-21
- 3.2 男性购买婚房对夫妻关系的有限型塑21-24
- 3.2.1 婚房购买并未改变男性的家庭分工21-22
- 3.2.2 男性购买婚房与夫妻平等的家庭生活自主权22
- 3.2.3 男性购买婚房与夫妻冲突的微弱联系22-24
- 3.3 男性购买婚房对代际关系的弱型塑作用24-25
- 3.3.1 男性购买婚房过程中准代际关系的孵化24-25
- 3.3.2 男性购买婚房与婚后代际关系的稳定性预期25
- 3.4 本章小结25-27
- 第4章 女性购买婚房对家庭关系的强型塑作用27-36
- 4.1 女性购买婚房对男性形成的压力27-29
- 4.1.1 “入赘男”的心理压力27-28
- 4.1.2 “职场男”化婚房压力为工作动力28-29
- 4.2 女性购买婚房提升女性的家庭地位29-30
- 4.2.1 女性从婚房购买中获得的心理自豪感29-30
- 4.2.2 婚房增加了女性对于男性的“支配感”30
- 4.3 女性购买婚房家庭中的妻子“强权”30-33
- 4.3.1 女性购买婚房与主导家庭事务决策权30-31
- 4.3.2 女性购买婚房与个人在家庭生活中自主权的提高31-32
- 4.3.3 夫妻冲突中妻子的有力武器——婚房32-33
- 4.4 女性购买婚房对代际关系的强型塑作用33-35
- 4.4.1 公婆对儿媳的“婚房亏欠”33-34
- 4.4.2 丈母娘对女婿的“婚房埋怨”34-35
- 4.5 本章小结35-36
- 第5章 应对高房价时代婚恋观与家庭关系面临的挑战36-41
- 5.1 婚房购买方式差异对家庭关系不同型塑作用的原因36-37
- 5.1.1 家庭贡献期望的性别角色差异36-37
- 5.1.2 家庭分工的性别角色差异37
- 5.2 为高房价时代的婚姻与爱情“松绑”37-40
- 5.2.1 强势女性的自我调适37-38
- 5.2.2 弱势男性的自我调节38-39
- 5.2.3 理性对待“房子与幸福”39-40
- 5.3 本章小结40-41
- 结论41-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48
- 附录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晓虹;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关系嬗变[J];日本学刊;2004年01期
2 刘庚常;孙奎立;张俊良;;我国家庭关系的变动特点及其影响[J];东岳论丛;2006年02期
3 铭萱;;社会和谐与家庭亲子和谐[J];决策与信息;2007年03期
4 陈柏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皖北李圩村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林少真;;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关系变迁实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黄逸群;潘陆山;;工作和家庭关系研究的新思路——工作-家庭丰富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07年08期
7 王回澜;;农民进企务工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对青岛海尔企业农民工的个案调查[J];社会科学家;2007年05期
8 潘鸿雁;;外出打工策略与夫妻经济关系的调适——以定州为例的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07年12期
9 赵娜;李永鑫;;冲突、平衡与促进:工作-家庭关系研究的历史考察[J];心理科学;2008年06期
10 扈蓝天;邓秀;于榕;王馨;陈子琳;;女高管如何使家庭关系更和谐?[J];经理人;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川;时勘;;制造业员工工作-家庭关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树基;;老年家庭矛盾冲突与调适[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李伟征;;通情达理——化解家庭关系欠和谐的良方[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刘玉琼;王定茹;马丽庄;陈膺强;贺立平;;香港父母跨境到内地工作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孩子的观感[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5 陈景信;;我国农村家庭关系弱化分析及其现实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爱华;;试述家庭关系的伦理特征[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7 张绪武;;浅谈老年家庭新的变化和老年人心理冲突与调适[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刘宝训;;老年人在家庭中要会生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周树基;;老年家庭矛盾冲突与调适[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李芙蓉;;浅析在家庭关系中父爱对孩子性格的影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媒体人 柳五;传统的家庭关系需要重新定位[N];东莞日报;2012年
2 记者 卫敏丽;情感忠诚问题对家庭关系至关重要[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圣贤;企业的家庭关系[N];亚太经济时报;2000年
4 张兰琴;培养健康的家庭关系[N];中国妇女报;2004年
5 杨晓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家庭[N];团结报;2007年
6 管艾宏;倡导和谐文化建设和谐家庭[N];青岛日报;2007年
7 南方;成功者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石雁;建和谐家庭 促社会和谐[N];团结报;2007年
9 安徽社科院 王开玉 吴丹;构建和谐的农村家庭关系(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陈喜庆;怎样处理好家庭关系(上)[N];中国妇女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昭;变迁社会中的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2 张黎莉;家庭式迁移农民工的工作—家庭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菁;家庭关系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姚永泳;19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题材漫画中的家庭关系解读[D];暨南大学;2013年
3 杨晓霞;城市智障残疾人家庭关系研究:特征及成因[D];山东大学;2014年
4 程祖英;农民外出务工对家庭关系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吴旭晓;工作家庭边界特征与个体边界偏好对工作家庭关系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6 蒋臻;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郭雯;性别视角下的婚房购买及其对婚后家庭关系的型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马洁;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施朦;教师工作家庭关系中夫妻交错问题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10 夏利平;银行职员情感特质、工作家庭关系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16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16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