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洪坑村传统聚落建筑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17:28

  本文关键词:洪坑村传统聚落建筑形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洪坑聚落 传统聚落 闽南大厝 建筑形态


【摘要】:传统聚落以及传统聚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在当今社会已经得到普遍的重视。传统聚落形态的形成不仅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当地社会文化与建造技艺的共同结果。中国传统聚落千姿百态,针对传统聚落及其建筑的深入调研并建立起相关的档案资料,才能使聚落建筑得以维护、使建筑文化得以发展、使地域特征得以保存、使地方文脉得以延续。这不仅对其自身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活动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福建省漳州市天宝镇洪坑村传统聚落。本文在阐明了相关概念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从聚落的自然、地理与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出发,论述了聚落形态与空间构成以及该聚落的传统建筑形态。 其中,在聚落的形态研究部分,首先以聚落总体为研究对象,论述聚落的选址和布局形式,阐述聚落的大环境与总体格局。而后又着眼于聚落内部,,将聚落空间划分为不同性质的片段,阐述面状(建筑组团)空间的组成、联系以及线性(道路)空间的特征。最后,着重于点状空间,即聚落构成要素——建筑。将建筑进行分类对比、论述其特征,归纳同类建筑形制的内在联系,最终总结出该聚落建筑的形态特征规律。聚落建筑形态部分是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聚落建筑的共同特点进行论述分析,涉及的方面有建筑空间构成、布局、结构、材料、建筑形象以及细部装饰等。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建立起关于洪坑聚落的资料档案、并提供针对性的保护策略。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分析,本文的结论部分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对该聚落的建筑做出分级分类评估,并借鉴聚落保护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对于洪坑聚落保护的策略性方案。 本课题以大量的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测绘、拍照、走访、制表、访谈笔录等,对洪坑传统聚落建筑形态进行分析,对古村保护策略进行探讨,期望能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洪坑聚落 传统聚落 闽南大厝 建筑形态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2.29;C912.8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s4-6
  • 目录6-10
  • 第1章 绪论10-26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10-11
  • 1.2 课题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11-15
  • 1.2.1 研究对象11-12
  • 1.2.2 研究目的12-14
  • 1.2.3 研究意义14-15
  • 1.3 研究对象的概念与研究层面的界定15-17
  • 1.3.1 研究对象的概念15-16
  • 1.3.2 传统聚落研究层面的界定16-17
  • 1.4 传统聚落建筑研究的基础17-24
  • 1.4.1 国内传统聚落形态研究现状17-21
  • 1.4.2 国外乡土聚落研形态究现状21-22
  • 1.4.3 传统聚落建筑研究的法律规范基础22-23
  • 1.4.4 传统聚落建筑研究的实践基础23-24
  •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24-25
  • 1.5.1 研究内容24
  • 1.5.2 理论框架24-25
  • 1.6 本章小结25-26
  • 第2章 洪坑村传统聚落自然历史文化条件分析26-39
  • 2.1 洪坑村自然条件分析26-28
  • 2.1.1 自然环境26-27
  • 2.1.2 气候特征27
  • 2.1.3 地方资源27
  • 2.1.4 历史沿革27-28
  • 2.2 洪坑村社会文化形态表征28-30
  • 2.2.1 海滨邹鲁28-29
  • 2.2.2 崇宗敬祖29
  • 2.2.3 多元共融的宗教信仰29-30
  • 2.3 洪坑村的民俗风情与人文底蕴30-38
  • 2.3.1 节庆民俗30-33
  • 2.3.2 食俗33-35
  • 2.3.3 居俗35-36
  • 2.3.4 民间文艺36-37
  • 2.3.5 民间文学37
  • 2.3.6 民间文书37-38
  • 2.4 本章小结38-39
  • 第3章 洪坑传统聚落形态与空间构成分析39-66
  • 3.1 洪坑传统聚落总布局分析39-43
  • 3.1.1 聚落的选址39-41
  • 3.1.2 聚落布局特征41-43
  • 3.2 水系统构成分析43-45
  • 3.3 面状空间——聚落区域构成分析45-47
  • 3.3.1 鸿湖街人文带45-46
  • 3.3.2 敬神崇祖区46
  • 3.3.3 中街商业带46-47
  • 3.3.4 古厝风情区47
  • 3.3.5 历史记忆区47
  • 3.3.6 农林体验区47
  • 3.4 线状空间——聚落道路构成要素分析47-50
  • 3.4.1 道路空间分析47-49
  • 3.4.2 街巷空间特点分析49-50
  • 3.5 点状空间——聚落建筑构成要素分析50-65
  • 3.5.1 建筑构成要素分析——公共建筑分析50-54
  • 3.5.2 建筑构成要素分析——居住建筑分析54-65
  • 3.6 本章小结65-66
  • 第4章 洪坑村传统聚落建筑形态分析66-93
  • 4.1 建筑空间构成66-73
  • 4.1.1 前埕66-67
  • 4.1.2 厅堂67-70
  • 4.1.3 天井70-71
  • 4.1.4 护厝71-72
  • 4.1.5 后院72-73
  • 4.2 民居平面布局特征73-76
  • 4.2.1 天井式布局,“同”字型平面73-74
  • 4.2.2 中轴对称,主次分明74
  • 4.2.3 以天井或正厅为中心74-76
  • 4.3 建筑结构与材料特点分析76-81
  • 4.3.1 大木构架特点76-77
  • 4.3.2 围护结构特点77-81
  • 4.4 建筑形象特征分析81-85
  • 4.4.1 屋顶形式81-82
  • 4.4.2 埕围和入口82-84
  • 4.4.3 立面形象84-85
  • 4.4.4 建筑色彩分析85
  • 4.5 细部装饰处理85-92
  • 4.5.1 墙面装饰86-87
  • 4.5.2 屋脊装饰——剪碗87-88
  • 4.5.3 雕饰88-92
  • 4.6 本章小结92-93
  • 第5章 保护方案与策略93-108
  • 5.1 洪坑村的历史价值与保护价值93-94
  • 5.1.1 历史文化价值93
  • 5.1.2 艺术价值93-94
  • 5.1.3 旅游价值94
  • 5.2 洪坑村现有传统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保护的难点94-97
  • 5.2.1 存在的主要问题94-95
  • 5.2.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95-97
  • 5.3 保护范围、内容、分期、分区97-98
  • 5.3.1 保护范围97
  • 5.3.2 保护内容97
  • 5.3.3 规划分期97-98
  • 5.3.4 规划分区98
  • 5.4 聚落空间的格局与聚落环境的整治策略98-101
  • 5.4.1 聚落空间的格局的整治99-100
  • 5.4.2 聚落环境的整治100-101
  • 5.5 聚落中建筑的保护与整改策略101-107
  • 5.5.1 传统建筑分级保护的评估101-104
  • 5.5.2 传统建筑分级保护的手段104-105
  • 5.5.3 其他建筑元素的整改建设策略105-107
  • 5.6 本章小结107-108
  • 结语108-110
  • 参考文献110-112
  • 致谢112-113
  • 附录 A 洪坑村传统聚落建筑分析图113-128
  • 附录 B 洪坑村传统聚落调查表128-151
  • 附录 C 洪坑村传统聚落部分重要建筑测绘图151-171
  • 附录 D 洪坑村传统聚落历史文化访谈记录171-177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1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雪;肖施然;;浅谈徽州传统聚落生态环境的适应[J];金田;2013年08期

2 潘莹;施瑛;;论江西传统聚落布局的模式特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汝军红;杨昌鸣;;共生建构和谐:新农村建设中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以辽宁绥中长城聚落小河口为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闫飞;;民族地区传统聚落人居文化溯源研究——以新疆吐鲁番地区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5 张祖群,赵荣,杨新军,黎筱筱,张宏;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案例与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吴运法;王晓璋;;合肥民航家园小区的空间形态规划——皖南传统聚落空间营建策略的当代借鉴[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杨贵庆;;我国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8 彭鹏;刘华领;;河北传统聚落中寺庙戏场浅析[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李丹;;回归羌族的“传统聚落”[J];建筑知识;2010年02期

10 唐云松,朱诚;中国南方传统聚落特点及其GIS系统的设计[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琳;王辉;;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传统聚落的调查与思考[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王小斌;;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中的基本理念探析[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赵逵;张钰;杨雪松;;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许飞进;杨大禹;左明星;;思想史视野下建水团山村传统聚落文化的传承与更新[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张祺;胡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更新与再生[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李婷;;由传统聚落特征出发的白族聚落更新策略初探[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何川;;湘南传统聚落生态单元的构建经验探索[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张祖群;赵荣;杨新军;黎筱筱;马秋芳;张宏;;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案例与模式[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严钧;梁智尧;赵能;;基于现代建筑技术分析方法的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上甘棠古村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兰玲;;摩梭传统聚落研究初探[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林志森;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王椺;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6 汤莉;我国湿热地区传统聚落气候设计策略数值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赵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玉源;传统聚落的演变·聚落传统的传承[D];清华大学;2004年

2 黄平;传统聚落文化的旅游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张所根;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的自力型模式探析[D];南昌大学;2007年

4 徐贤如;传统聚落环境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5 郭楠;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传承与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诗怡;基于主体视角的传统聚落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张运思;基于空间价值观的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8 夏璐;传统聚落空间的传承与再造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9 贺明;日常生活世界的传统聚落空间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欧阳玉;从鄂西山村彭家寨现状的调查兼议山村传统聚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42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42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d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