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超越秩序与不确定性—迈向社会学的新实践

发布时间:2017-07-19 07:18

  本文关键词:超越秩序与不确定性—迈向社会学的新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不确定性 秩序 社会学理论 实践社会学


【摘要】:社会学的危机始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对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认识论上看,后现代主义将社会学的科学属性批判得一无是处;从本体论上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当代社会结构和现实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此外,物理学的一些新动向使得社会科学原初设想——“社会物理学”范式遭到了重创。种种原因使得“社会”范畴有瓦解之势,社会学的合法性也岌岌可危,社会学面临着总体性的危机。 社会学的总体性危机并不是突然出现,而是由自社会学创立伊始就出现的秩序的不懈追求和社会变迁下不确定性的矛盾。经典思想家对社会的理解无一不是充满着矛盾与暧昧,涂尔干强调社会事实的物化和超灵性的社会观,利用社会团结强调了秩序的重要性,却因社会的复杂性又赞同社会表象的研究。韦伯从社会的不确定性入手,努力将个人行动进行抽象的理解,却又抛出“理想类型”上升到一种确定研究的范式。马克思虽然从社会关系入手,但是其理论过分宣扬了由社会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冲突关系而忽略了社会规范的整合。帕森斯的理论则充斥着社会系统的整合努力,特别强调了社会的稳定性而忽视了社会冲突。此外,舒茨、加芬克尔等人均在社会秩序的重建上做过努力,但是均由于内部理论的痼疚和时代的局限而最终产生无法弥合的矛盾。 社会学的不确定性存在使得西方社会学理论界针对“社会”的陈旧概念展开了大讨论和大批判,新时代的思想家们并不再以秩序作为毕生的理论追求,而通过展现社会的不确定性与秩序之间的暖昧关系,力图对社会学理论进行新的综合。这其中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贝克的世界主义、图海纳的行动者理论、鲍曼的个体化理论为代表,对之前社会学所忽略的不确定命题进行深度发掘,预示着“新社会学理论”将统和秩序-不确定性之间的分裂以及社会-个人、行动-结构、整体-个体之间的种种二元对立为重建社会的己任。 由于社会本体的另一面(不确定性)已经被不断讨论,此时的社会学已然不再是线性的“社会物理学”或者“社会生物学”,而是以不确定性为探讨对象和研究主旨的“后社会学”,即新社会学。新社会学既不以权力规训其他旧知识、旧范式作为彰显其科学性的表征,也不以虚无主义的科学观强调知识的不稳定性而反对可知论,因此科学理论的“返魅”是后社会学的标志。后社会学知识主要表现为以下为几点:一、注重多元性,反对单一性,注重每个社会主体的社会想象和知识体验;二、反对线性的知识发展观,要求非线性的发展观——每一种知识经由充分互动才得以明晰;三、反对研究主体对社会学知识的垄断,增强研究主体入世取向,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共同参与研究行动,构筑起知识共同体才能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 由此产生的后社会学仍然是一门科学,但并非科学主义下的科学,这样的社会学呼唤新型的“实践”观点,社会学命题经由综合结构化与个体化、世界主义与行动复归之后形成的对社会的反思性新认识和新体验,是社会学知识由权力向科学转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后社会本体得以存在的奠基。
【关键词】:不确定性 秩序 社会学理论 实践社会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没有社会的社会学9-13
  • 1.1 本文的主要概念11-12
  • 1.2 本文的主要路径12-13
  • 第2章 秩序的虚妄——社会学理论不确定性问题的肇始13-32
  • 2.1 秩序的迷思13-28
  • 2.1.1 涂尔干——社会事实中的秩序与不确定性13-17
  • 2.1.2 韦伯——社会不确定行为的理解17-21
  • 2.1.3 马克思——不确定性的消解21-24
  • 2.1.4 帕森斯——社会系统整合中的秩序问题24-28
  • 2.2 日常生活的转向28-32
  • 2.2.1 舒茨——他者带来的不确定问题28-30
  • 2.2.2 加芬克尔——情境的不确定问题30-32
  • 第3章 是否一切都烟消云散了——社会学的危机32-44
  • 3.1 虚无与不确定性的极端——后现代的影响33-40
  • 3.1.1 后现代——结构地反对结构33-38
  • 3.1.2 物理学的境遇38-40
  • 3.2 全球化下的高熵社会40-44
  • 第4章 非线性的社会——后社会学的奠基44-58
  • 4.1 吉登斯——不确定性下的结构化45-47
  • 4.1.1 结构二重性的超越45-46
  • 4.1.2 为社会学辩护——后社会下的社会学合法性问题46-47
  • 4.2 鲍曼——后社会现实下个体自由的不确定性47-49
  • 4.3 贝克——以世界主义应对不确定性49-53
  • 4.3.1 风险社会的争论49-50
  • 4.3.2 世界主义——以新时代的乌托邦应对全球不确定性50-53
  • 4.4 图海纳——以行动超越不确定性53-56
  • 4.4.1 个体的空心化53-54
  • 4.4.2 主体的复归——行动社会学的入世取向54-56
  • 4.5 自反性现代性——后社会下的社会方案56-58
  • 第5章 结论:返魅与实践——超越不确定性的可能58-65
  • 5.1 海森堡式的社会物理学——社会科学的返魅58-61
  • 5.2 社会学的新实践61-65
  • 参考文献65-69
  • 中文65-68
  • 英文68-69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69-70
  • 谢辞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吕付华;;社会秩序如何可能:试论帕森斯社会秩序理论的逻辑与意义[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2 乌尔里希·贝克,郗卫东;风险社会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4期

3 文军;论社会学研究的三大传统及其张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4 李猛;从帕森斯时代到后帕森斯时代的西方社会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5 刘少杰;现代社会学理论承诺与理论原则的矛盾[J];社会学研究;2002年02期

6 王小章;社会的客观知识是否有效及如何可能[J];社会学研究;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561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61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f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