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乡村性的测度与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东北三省乡村性的测度与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性 ESDA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政策 东北三省
【摘要】: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我国的“三农”问题,认识到农业基础是否稳定,农村是否和谐,农民是否安居乐业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东北三省作为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且其乡村发展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自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确保东北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等政策以来,区域经济振兴与社会发展效果明显,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乡村发展相对落后,大多数县(市)仍以农业为主,乡村转型面临突出的问题。东北三省乡村性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对于促进区域乡村转型和统筹城乡发展和因地制宜设计乡村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文从以下6个方面研究了东北三省的乡村性:1.东北三省乡村性特征分析。从人口、产业、居民生活、物质与精神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东北三省乡村性的现状特征,发现各方面均不断完善,但与人民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2.东北三省乡村发展类型。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产业基础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将东北三省划分为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农业主导型、均衡性型。3.东北三省乡村性的测度。选取东北三省149个县域作为研究对象,以2001、2005、2009、2013年《吉林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线性加权求和方法综合测算东北三省的乡村性指数,并识别了不同地区乡村性水平的强弱,判断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程度。2000年以来,各县(市)乡村性指数普遍较高,均值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但下降幅度较小,东北三省粮食基地地位未能根本改变,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乡村性总体呈现“南低北高”的空间格局;省级尺度看,乡村性指数表现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此外,县(市)乡村性与其离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距离成正比,且以各自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呈环状递增的空间分布。4.东北三省乡村性的时空格局演变分析。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运用Moran’s I和全局-G统计量探索东北三省149个县域乡村性的总体空间关联格局;采用Gi 统计量测度不同空间位置的高值簇和低值簇,识别热点区和冷点区,测度乡村性空间关联的局域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冷点、次冷点、热点、次热点区域的空间演化具有“北上”的特点,温和区域的空间演化具有“南下”的特点,乡村性低值与低值、高值与高值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5.东北三省乡村性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从资源禀赋、国家政策、产业结构、农业投入和资本市场等视角,探讨了东北三省乡村性时空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发现资源禀赋条件有保持乡村性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的倾向,而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农业投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资本投入的增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乡村性水平,并形成乡村性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乡村性 ESDA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政策 东北三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82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11-13
- 一、选题背景11-12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12-13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13-17
- 一、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3-14
- 二、研究方案14-16
- 三、论文特色及创新点16-17
- 第二章 乡村性研究理论与国内外研究进展17-27
- 第一节 乡村性相关研究理论17-18
- 一、城乡发展理论17
- 二、城乡一体化理论17-18
- 三、乡村结构理论18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18-27
-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18-26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26-27
- 第三章 东北三省乡村性现状特征分析27-37
- 第一节 乡村人口密度特征27-29
-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特征27-28
- 二、东北三省乡村人口密度特征28-29
- 第二节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现状29-33
- 一、乡村产业发展现状29-30
- 二、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现状30-33
- 第三节 乡村文化景观特征33-37
- 一、乡村物质文化33-34
- 二、乡村精神文化34-37
- 第四章 东北三省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评价分析37-53
- 第一节 乡村发展类型划分37-40
- 一、乡村发展类型划分标准37-38
- 二、乡村发展类型划分方法38
- 三、乡村发展类型划分结果分析38-40
- 第二节 东北三省乡村性评价40-44
- 一、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0-42
- 二、乡村性指数的测算及结果分析42-44
- 第三节 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44-48
- 一、乡村性空间格局总体态势46
- 二、乡村性空间格局分异特征46-48
- 第四节 乡村性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48-53
- 一、资源禀赋48-49
- 二、区域政策49-50
- 三、市场50
- 四、农业投入50-51
- 五、资本市场51-53
- 第五章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展望53-57
- 第一节 论文主要结论53-54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54-57
- 参考文献57-67
- 发表文章目录67-69
- 致谢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荣天;;转型期长江三角洲乡村性测度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02期
2 暴向平;张学波;庄立会;张碧星;;乡村旅游的本质思考[J];昆明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张荣天;张小林;李传武;;基于县域尺度的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机理研究[J];人文地理;2013年02期
4 单勇兵;马晓冬;仇方道;高才驰;;基于GIS的徐州地区乡村性及其空间分异特征[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翁才银;杨庆媛;;三峡库区乡村性评价初步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山东省旅游局 于凤贵;关于科学发展山东乡村旅游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欧玉妹;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2 周玉玉;徐州市乡村发展的地域类型及乡村性演化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行;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评价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4 孙玉;东北三省乡村性的测度与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5 杨绮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性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81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81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