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与离婚率—转型时期中国高离婚率的一个经济学解释
本文关键词:社会分工与离婚率—转型时期中国高离婚率的一个经济学解释
更多相关文章: 离婚率 社会分工 收入效应 交易效应 迂回效应
【摘要】:在转型时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深入推进给现代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离婚问题日益突出,离婚率不断攀升。当代中国的婚姻关系已从粗糙但稳如磐石的“石器时代”进入精美但易破碎的“瓷器时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离婚现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离婚率不断升高,离婚问题备受关注。一方面,高离婚率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核心家庭破裂、离婚者的精神创伤、子女的成长、社会犯罪等;另一方面,这种高离婚率是对传统婚姻体制下形成低质量婚姻契约的一种帕累托改进。本文以社会分工为视角,从理论角度论证社会分工对家庭婚姻决策的影响机制,从实证角度研究社会分工对离婚率的正向促进作用,从而为一个传统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高离婚率的现象给出一个经济学解释。具体而言,首先从理论角度将社会分工对离婚率的影响机制划分为总体影响机制和局部影响机制并提出两条约束机制,然后又基于1999-2013年大陆31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对社会分工的合理界定,引入社会分工的三大效应,选取七个二级指标进行衡量社会分工水平,最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社会分工对离婚率的影响并结合中国城、镇、村中两性离婚比例的数据特征进行再验证,主要得出如下两点结论:第一,根据第二章的理论分析表明社会分工对婚姻决策机制的影响是通过社会分工的三大效应得以实现,其影响机制具体表现为社会分工的迂回效应在决策机制中起基础性作用,收入效应处于核心地位,交易效应则为直接条件。三大效应缺一不可、共同作用,提高了社会离婚率。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对婚姻双方而言,其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对于女方而言,社会分工的演进为女子提供了市场就业岗位,获得必要工资,增加个体收入,提高女子的经济和生存的独立性,摆脱对男子的依赖性,冲击婚姻的稳定性。对于男子而言,社会分工一方面可以使部分男子获得市场垄断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导致部分男子丧失市场就业机会。前者导致男子的收入显著增加,使婚姻约束力降低,容易形成花花公子式的婚姻观,后者使女子丧失对男子的婚姻依存性,结果都会冲击到婚姻的稳定性,提高社会离婚率。由于参与约束的存在不会导致完全离婚。由于激励机制的存在,导致离婚率和再婚率相伴提高。第二,实证分析分为两个部分,社会分工对离婚率的整体影响效应和局部影响效应。首先,论证了社会分工对离婚率的正向促进作用。通过1999-2013年的全样本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发现,社会分工的七个二级指标对离婚率的影响基本显著为正。各指标的综合效应大于零,即总体而言社会分工对离婚率有着正向促进作用。通过2003-2013年的子样本数据估计结果表明,即在司法成本很小或法律对离婚不再是一种约束性条款的情况下,社会分工对离婚率的影响提高了40%。通过东、中、西和中西部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发现社会分工水平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的离婚率的地区差异。其次,论证了社会分工的三大效应对离婚率的影响机制。通过对三大效应对应的变量分别进行面板检验,研究表明三种效应对离婚率的影响作用是不尽相同。其中,收入效应影响作用最大,交易效应次之,迂回效应最大。该结论也论证了理论分析中得出“迂回效应的基础性作用,收入效应的核心地位,交易效应的保证性条件”的结论。又基于城、镇、乡的两性离婚数据比例特征,研究发现由于传统婚姻体制下导致了大量低质婚姻,在转型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演进,人们为寻求高质婚姻而推升了离婚率。最后,本文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三点建议以降低目前我国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第一,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尤其是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力,例如道德宣传、道德教化、社区调节等。第二,解决婚前婚后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问题,比如,可以建议一些社会网络信息平台以增加社群成员的了解程度。第三,放宽人口政策,降低男女性别比例,提高婚姻的匹配质量。
【关键词】:离婚率 社会分工 收入效应 交易效应 迂回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3.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导论12-32
- 1.1 中国离婚率:现实及影响12-16
- 1.1.1 中国离婚率的基本现实12-14
- 1.1.2 高离婚率的影响14-16
- 1.2 选题依据和意义16-17
- 1.2.1 选题依据16
- 1.2.2 意义16-17
- 1.3 文献综述17-24
- 1.3.1 社会分工理论文献回顾17-19
- 1.3.2 离婚率原因研究文献综述19-22
- 1.3.3 社会分工与离婚率研究文献综述22-24
- 1.4 社会分工与离婚率的计量方法24-29
- 1.4.1 社会分工的度量方法及指标构建24-28
- 1.4.2 离婚率的度量方法28-29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29-32
- 2 社会分工与离婚决策机制分析32-44
- 2.1 社会分工与婚姻制度演变历程32-33
- 2.2 理论分析33-42
- 2.2.1 基本假设33
- 2.2.2 总体决策机制33-38
- 2.2.3 男女双方的婚姻决策机制38-42
- 2.3 约束机制42-43
- 2.4 小结43-44
- 3 实证分析44-61
- 3.1 实证模型44-46
- 3.1.1 基本模型44-45
- 3.1.2 扩展模型45-46
- 3.2 变量说明46-47
- 3.3.数据来源47-48
- 3.4 回归结果和解释48-57
- 3.4.1 数据统计描述48-49
- 3.4.2 基本检验结果49-54
- 3.4.3 三大效应检验54-57
- 3.5 转型时期中国离婚率再验证57-61
- 4 结论及启示61-64
- 4.1 结论61-62
- 4.2 启示62-64
- 参考文献64-69
- 附表169-71
- 附表271-72
- 后记72-73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擰塘;结婚率离婚率若干问题的探讨[J];社会学研究;1986年06期
2 ;我国历年结婚率和离婚率[J];社会学研究;1987年06期
3 刘应杰;对离婚率上升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1987年03期
4 李跃进;欧洲的离婚率与单一父母家庭[J];人口与经济;1988年02期
5 锌白;几个工业化国家的离婚率[J];人口学刊;1988年05期
6 ;如何看待离婚率上升?[J];民政论坛;1995年05期
7 方敏;;关于离婚率的几种含义[J];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1999年00期
8 韩睿;;吵架可以降低离婚率吗?[J];工会博览(下旬刊);2014年05期
9 刘双庆;;再婚老年人为何离婚率激增[J];新天地;2010年12期
10 王宗仁;;说离婚[J];金秋;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汝展;张敬悬;翁正;;山东城乡人群离婚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选编[C];2001年
2 郭孝义;;对我国离婚率上升的原因浅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邓文兴;;从社会学的视角透视农村离婚现象[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夏军 ;曹峰;;离异莫忘育幼苗[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5 沈美华;;离婚的消极后果及其干预对策[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6 李萍;;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钊;陆铭;吴桂英;;经济转型中的婚姻家庭与女性就业:对相关事实的经济学理解[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林晓珊;;略论当代社会老年人再婚问题[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肖春飞;中国离婚率超日韩?专家说:假的[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早报记者 俞立严;上海女学者让中国离婚率减半[N];东方早报;2007年
3 记者 张之花;“限购推高离婚率”毫无根据[N];房地产时报;2012年
4 记者 方敏;上海离婚率激增20倍?[N];解放日报;2005年
5 李海堂、王悦欣;两岸联姻离婚比率居高不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6 赵新宇;澳大利亚低收入阶层离婚率高[N];中国社会报;2004年
7 平原 白伟;从离婚率激升引发的思考[N];太原日报;2005年
8 王尚文;专家解析离婚率上升现象[N];卫生与生活报;2005年
9 杜学敏;收入越高离婚率越高[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记者 尤佳;全省离婚率持续走高[N];发展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雯莉;劳燕分飞为哪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学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离婚率嬗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冯浩;出生率对离婚率的影响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3 周颖;辽宁省出生率和国有企业失业率对离婚率的影响分析[D];辽宁大学;2016年
4 柳洋;基于空间统计方法的中国离婚问题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年
5 张刘妩晔子;改革以来中国《婚姻法》调整对婚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16年
6 程锐;社会分工与离婚率—转型时期中国高离婚率的一个经济学解释[D];兰州财经大学;2016年
7 闫羽鹏;中国转型时期高离婚率问题论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8 吴小媛;二战后美国高离婚率成因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程明明;我国离婚率影响因素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10 柴俊琳;河南省城乡离婚问题研究(1978-2000)[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00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0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