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际威胁情境下弱势群体的外群体偏爱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14:19
本文关键词:群际威胁情境下弱势群体的外群体偏爱研究
【摘要】:人类社会由许多群体组成,群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们将自己所归属的群体称为“内群体”,而将“内群体”以外的群体称为“外群体”。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内群体为群体成员提供了情感意义和价值意义,群体成员将群体身份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认同内群体并通过与相关外群体的有利比较来获得积极的身份满足感和维护积极的自尊。因此,群体成员会对自己所属的内群体持有积极的态度、表现出友好的行为,而对外群体充满敌意,贬损、厌恶外群体。即“内群体偏爱(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体厌恶(outgroug derogation)"。而一个群体知觉到另一个外群体所具有的资源、信念和价值观等各种特征会对他们自身内群体的存在、发展和目标产生威胁时,群体成员为了维持积极的自尊,会更加放大对外群体的认知偏差,表现出最终归因错误、厌世记忆错误和更大程度的贬抑外群体。但是近年来,国外研究者意外发现,群体成员并不总是消极的评价外群体,相反他们对外群体持有积极的态度,尤其在弱势群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社会认同理论能很好的解释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厌恶。但是对于弱势群体的外群体偏爱却无法给予适当的解释。为此,Jost等人在20世纪初提出了制度正当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普遍相信现存的社会安排是公平且合理的,并且顺从目前的社会定位和安排,主动的维护现状并为现状辩驳。外群体偏爱则是一种运用信念和社会判断来支持和维护现存不平等的方式,它反映了人们内化和支持现存不平等(维持现状)的倾向。而且当制度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威胁时,会激发人们更加的维持现状的稳定性和合理性。那么当人们积极评价的外群体依靠不平等的地位和特权对个体所属的内群体的群体利益构成威胁时,弱势群体成员是否仍会通过积极的评价该外群体的方式来支持现状?以往国外外群体偏爱研究涉及的弱势群体多为种族(黑人)、性别(女性)、年龄(老年人)群体,该类群体的边界是封闭的,不同于社会阶层群体,此群体边界是开放的,可以通过就业、教育等方式进行流动,那么以这种具有边界可渗透性的弱势群体作为被试是否会得到和国外一致的结果?本研究便是以群际威胁作为切入点,以农村籍大学作为本土的弱势群体,通过两个研究来探讨群际威胁对弱势群体外群体偏爱的影响。鉴于个体对同一客体可能同时存在外显和内隐的两种评价,因此,本文设计了两个实验,通过外显和内隐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本研究选择户籍为农村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编制了有关城乡群体的群际威胁材料,通过调查农村籍大学生获得了描述城市群体的积极特质词和消极特质词。实验一采用自由回忆测验,通过阅读材料启动城市群体对于农村群体成员的威胁感,研究群际威胁背景中农村群体对城市外群体外显的群体偏爱倾向。结果发现,组别和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当农村籍被试没有感知到来自城市群体的威胁时,词语效价的主效应显著,控制组被试正确回忆出的城市群体积极特质词要显著的多于城市群体消极特质词;当农村籍被试知觉到来自城市群体的威胁后,词语效价的主效应不显著,威胁组的被试正确回忆的积极特质词和消极特质词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实验二采用能分离出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的加工分离程序范式(PDP),仍然通过阅读材料启动城市群体对于农村群体成员的威胁,研究群际威胁背景中农村群体对城市外群体内隐的群体偏爱倾向。结果发现,组别和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当被试处于没有威胁的背景时,词语效价的主效应显著,控制组的被试在提取城市群体积极特质词比在提取消极特质词时无意识加工的贡献水平更大;而当被试知觉到来自城市群体的威胁时,词语效价的主效应不显著,威胁组被试在提取积极特质词和消极特质词时,无意识加工的贡献水平间没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1)边界可渗透的弱势群体在外显和内隐的水平上都表现出了对优势群体的偏爱。(2)群际威胁会减少外群体偏爱。在群际威胁情境下,弱势群体在外显和内隐的水平上都不再表现出对优势群体的偏爱。
【关键词】:群际威胁 弱势群体 外群体偏爱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1 文献综述9-16
- 1.1 群际威胁9-11
- 1.1.1 群际威胁定义与分类9
- 1.1.2 群际威胁的结果9-11
- 1.2 外群体偏爱11-16
- 1.2.1 概述11-12
- 1.2.2 制度正当化理论12-14
- 1.2.3 研究方法14-16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16-19
- 2.1 问题提出16-17
- 2.2 研究假设17-19
- 3 实验一 群际威胁情境下弱势群体外显的外群体偏爱研究19-25
- 3.1 实验目的19
- 3.2 实验方法19-21
- 3.2.1 被试19
- 3.2.2 实验材料19-20
- 3.2.3 实验设计20
- 3.2.4 实验程序20-21
- 3.3 实验结果21-23
- 3.3.1 操作检查21
- 3.3.2 实验结果描述统计21-22
- 3.3.3 群际威胁对被试正确回忆不同效价词语量的影响22-23
- 3.4 讨论23-25
- 4 实验二 群际威胁情境下弱势群体内隐的外群体偏爱研究25-31
- 4.1 实验目的25
- 4.2 实验方法25-27
- 4.2.1 被试25
- 4.2.2 实验材料25
- 4.2.3 实验设计25
- 4.2.4 实验程序25-27
- 4.3 实验结果27-29
- 4.3.1 操纵检查27
- 4.3.2 实验结果描述统计27-28
- 4.3.3 无意识加工的计算方法28
- 4.3.4 在不同情境下提前城市群体特质词时无意识加工的影响结果28-29
- 4.4 讨论29-31
- 5 总讨论31-34
- 5.1 群际威胁情境下弱势群体的外群体偏爱31-33
- 5.2 研究方法33-34
- 6 结论34-35
- 7 参考文献35-42
- 附录42-46
- 致谢46-47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治良,郭力平;加工分离说的发展述评[J];心理科学;1997年05期
2 连淑芳;内-外群体偏爱的内隐效应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3 张ZM;冯江平;王二平;;群际威胁的分类及其对群体偏见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630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30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