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20:18

  本文关键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综合评价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席卷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国家的产业纷纷转移至此。这使得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增长,各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等的供给日趋紧张,环境资源问题逐渐突显,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产业的继续发展与升级遇到了瓶颈。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沿海地区要逐步实现产业的再转移,将产业转移至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的中西部地区。皖江城市带,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比邻东部地区的前沿地带,已具备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则其更应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探索产业承接的途径与方式,以此达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此为背景,本文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为研究主体,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为研究对象,详细确定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涵义,建立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实证研究,这为皖江城市带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依据。 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热点进行了综述。然后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并指出了本文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在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动因。然后对皖江城市带的概况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简要的描述。 第三章设计了评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建立指标体系框架并选取相应的统计指标,同时进行分析和说明,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章首先对灰色关联法、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以及组合方法的原理进行简述,然后在基本计量结果的基础上,得出皖江承接带各市承接能力的组合评价得分以及排名,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和分析。 第五章指出了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对应地提出了提升承接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综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829.2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9-11
  • 一、本文研究的背景9
  • 二、本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9-11
  • 第二节 文献综述11-17
  • 一、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11-15
  •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现状15-17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17-18
  •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17
  • 二、本文的研究框架17-18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8-19
  • 一、本文的创新18
  • 二、本文的不足18-19
  • 第二章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理论及特征分析19-29
  • 第一节 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概念19-21
  • 一、产业转移的定义19
  • 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涵义19-21
  • 第二节 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21-23
  • 一、产业外向转移的推动因素21-22
  •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诱导因素22-23
  • 第三节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分析23-29
  • 一、皖江城市带概况23-24
  •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现状24-25
  • 三、优势分析25-26
  • 四、劣势分析26-29
  • 第三章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29-34
  •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29-30
  • 一、构建目的29
  • 二、构建原则29-30
  • 第二节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0-34
  • 一、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30-31
  • 二、指标的选取31-34
  • 第四章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综合评价34-47
  • 第一节 基本评价方法的选择34-39
  • 一、灰色关联法34-36
  • 二、熵值法36-38
  • 三、主成分分析法38-39
  • 第二节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组合评价与检验39-44
  • 一、组合评价方法的构建39-41
  • 二、组合方法的评价检验41-44
  • 第三节 评价结果分析44-47
  • 一、各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分析44-45
  • 二、承接能力分能力分析45-47
  • 第五章 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对策47-50
  • 第一节 皖江城市带承接能力存在的问题47
  • 第二节 提升对策47-50
  • 一、坚持自主探索与政策支持相结合47-48
  • 二、确定各市承接能力建设重点48
  • 三、加强皖江城市带各地市利益协调48-49
  • 四、发展产业集群49
  • 五、探索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49-50
  • 附录50-52
  • 参考文献52-56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56-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甄明月;;皖江城市带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李松志;杨杰;;国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3 倪虹;顾文选;;加快皖江城市带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3期

4 顾文选;;皖江城市带调研报告[J];城市;2008年01期

5 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经;2006年10期

6 高顺成;;中部六省对沿海纺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拟熵权分析[J];纺织学报;2011年04期

7 李轶敏;;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的理论综述[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马涛;李东;杨建华;翟相如;;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9年09期

9 罗哲;邓生菊;关兵;;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分析与规模测度[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10 王玉梅;夏茂森;李翠萍;;基于DEA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服务效率测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伟庆;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自主创新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楠;东北经济区产业转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林秀;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技术创新协同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庆亮;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本文编号:636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36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2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