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中同妻群体生活适应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20:27
本文关键词:虚拟社区中同妻群体生活适应问题的研究
【摘要】:在当代社会,社会文化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但总有一些群体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其中“同性恋”群体的衍生群体——同妻就属于这一类。由于遭到主流文化的排斥和歧视,同妻对特殊身份的认同和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难以适应。 同妻的社会适应不仅意味着与同性恋者婚姻关系的结束,也涉及到经济、交往方式、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的调试。本文采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从个人、社会以及心理三方面进行同妻社会适应问题的分析。其中个人层面对应的是哈贝马斯的目的性行动理论,主要结合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内容对同妻与同性恋丈夫之间的互动做出解释,从而说明个人层面适应的方法和途径。社会层面对应的是循规性行动,主要探讨同妻交往方式和群体互动对其交往方式的影响等,在心理层面对应的是拟剧性行动,在这部分探讨了同妻的社会适应状况、对原因进行分析,并试图探讨如何达到心理层面的良好适应等。 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虚拟人类学方法和文献法。对173位同妻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在交友社区、QQ群中通过观察和访谈确立了16个典型个案。 本研究发现,在个人层面同妻主要通过对情感、经济、子女成长问题和自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的考虑来决定是否离婚,权衡博弈的过程也就是个人层面的适应过程。社会交往层面体现了群体规范性对成员行为的影响,主要问题是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社会资源的获取,因此要加强同妻的交往能力。心理层面主要的问题是同妻对现在生活状况的不满、对同妻身份角色的认同也存在问题,因此要消除社会排斥、增强社会支持等渠道,拓展同妻的交往面,并积极建构同妻的心理认同感。
【关键词】:同妻 社会适应 社会交往 社会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问题的提出9-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
- 1.3 文献综述10-16
- 1.3.1 理论方面的研究10-13
- 1.3.2 研究方法——对虚拟人类学的研究13-14
- 1.3.3 研究评述14-16
- 第2章 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16-25
- 2.1 概念阐释及相关界定16-17
- 2.1.1 概念阐释16
- 2.1.2 主要研究内容及理论框架16-17
- 2.2 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17-19
- 2.2.1 研究对象的确定17-18
- 2.2.2 研究方法的选择18
- 2.2.3 田野调查18-19
- 2.3 同妻群体特征描述19-24
- 2.3.1 同妻的类型19-21
- 2.3.2 同妻的群体特征21-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同妻的成因分析25-30
- 3.1 男同性恋者角度25-27
- 3.1.1 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25-26
- 3.1.2 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26-27
- 3.2 女性自身角度27-28
- 3.3 “闪婚”文化28-29
- 3.4 本章小结29-30
- 第4章 同妻个人层面适应问题的分析30-38
- 4.1 个人层面适应围绕的几个问题30-33
- 4.1.1 离婚补偿30-31
- 4.1.2 共同财产分割31-32
- 4.1.3 夫妻感情关系32
- 4.1.4 子女抚养问题32-33
- 4.2 个人层面适应的途径及原因分析33-37
- 4.2.1 经济交换33-34
- 4.2.2 情感交换34-35
- 4.2.3 子女问题35-36
- 4.2.4 安全交换36-37
- 4.3 本章小结37-38
- 第5章 同妻社会层面适应问题的分析38-46
- 5.1 遵从群体规范38-42
- 5.1.1 制度性规范39
- 5.1.2 自发形成的规范39-42
- 5.2 社会层面适应的交往特征42-44
- 5.2.1 同妻社会交往的同质性42-43
- 5.2.2 同妻社会交往的双重性43-44
- 5.3 扩展同妻社会交往能力的途径44-45
- 5.4 本章小结45-46
- 第6章 同妻心理层面适应问题的分析46-52
- 6.1 社会认同视角下心理层面的适应现状46-48
- 6.1.1 社会认同46-47
- 6.1.2 同妻的社会认同现状47-48
- 6.2 同妻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48-49
- 6.2.1 对同性恋的社会排斥48-49
- 6.2.2 特殊的群体位置49
- 6.3 同妻心理认同的增强途径49-51
- 6.3.1 增强社会支持50
- 6.3.2 认同主体的自我调节50-51
- 6.4 本章小结51-52
- 结论52-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娜;;对同性恋问题的研究——在中国同性恋者享有家庭权的现实性[J];消费导刊;2009年14期
2 董娜;内群体与外群体对语言交际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 赵景欣;张文新;;农村留守儿童生活适应过程的质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程鑫;离婚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发展的影响[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5 万勇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6年03期
6 董根洪;交往力——人类社会基本的发展力[J];宁夏党校学报;2004年06期
7 刘传江,周玲;城市社区治理结构转型与边缘性群体的计划生育管理[J];人口与经济;2003年06期
8 朱凌飞,孙信茹;走进"虚拟田野"——互联网与民族志调查[J];社会;2004年09期
9 汪地彻;;中国同性恋群体权利保障问题探讨[J];中国性科学;2009年08期
10 王永丽,林崇德,俞国良;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的编制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636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36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