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流动与“知识型”劳动力的城市社会适应

发布时间:2017-08-20 07:04

  本文关键词:社会流动与“知识型”劳动力的城市社会适应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流动 “知识型”劳动力 城市社会适应


【摘要】: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我国人口流动迈入了最活跃的时期。近年来我国的社会流动出现了新变化,流动人口由过去的以农村流动人口为主,从农村到城市的城乡地域流动扩展到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流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飞速增长,为个人和群体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知识型”劳动力的流动。因为工作和生活原因造成的“知识型”劳动力在空间上的流动势必会使其面临重新适应新城市社会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和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却在某种程度上延缓和阻碍“知识型”劳动力的城市社会适应。 文章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流动与“知识型”劳动力的城市社会适应,探讨不同的社会流动类型对“知识型”劳动力的城市社会适应是否有影响。因此,文章首先根据人口流动的方向,把社会流动分为三种类型: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农村“知识型”劳动力,即“乡-城”;从一个城市流动到另一个城市工作的外来城市“知识型”劳动力,即“城-城”;在本城市就业和工作的不流动的城市“知识型”劳动力,即“不流动”。然后对他们的社会适应情况进行两两对比。其次,解释本研究中城市社会适应包括职业适应、人际交往适应、独立生活适应、心理适应和恋爱婚姻适应。最后根据调查研究情况和数据统计结果,分析社会流动对“知识型”劳动力的城市社会适应是否有显著影响,并找出有效的影响因素。 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城乡之间的流动,即“乡——城”流动对“知识型”劳动力的独立生活适应和心理适应存在显著的影响,而对职业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恋爱婚姻适应没有显著影响,其中,工龄是职业适应的有效解释因素,人力资本是人际关系适应和恋爱婚姻适应的有效解释性因素,年龄是恋爱婚姻的有效解释性因素;城市之间的流动,即“城——城”流动对“知识型”劳动力的职业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独立生活适应以及心理适应具有显著影响,而对恋爱婚姻适应不存在显著影响,人力资本的高低,年龄的大小是“知识型”劳动力恋爱婚姻差异的有效解释变量;外来流动之间,即“‘乡-城’——‘城-城’”流动对“知识型”劳动力的人际关系适应、心理适应存在显著影响,而对职业适应、独立生活适应以及恋爱婚姻适应没有显著影响,其有效的解释变量分别是工龄、人力资本、性别和年龄。
【关键词】:社会流动 “知识型”劳动力 城市社会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49.21;C91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7-15
  • (一) 研究背景7-8
  • (二) 研究问题的提出8-9
  • (三) 文献综述9-14
  • (四) 研究意义14-15
  • 二、研究设计与资料来源15-25
  • (一)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15-16
  • (二) 研究方法与分析思路16
  • (三) 研究假设16-17
  • (四) 变量的测量17-22
  • (五) 资料收集22-25
  • 三、“乡——城”流动与“知识型”劳动力的城市社会适应25-32
  • (一) “乡——城”流动与职业适应25-26
  • (二) “乡——城”流动与人际关系适应26-27
  • (三) “乡——城”流动与独立生活适应27-29
  • (四) “乡——城”流动与心理适应29-30
  • (五) “乡——城”流动与恋爱婚姻适应30-32
  • 四、“城——城”流动与“知识型”劳动力的城市社会适应32-39
  • (一) “城——城”流动与职业适应32-33
  • (二) “城——城”流动与人际关系适应33-34
  • (三) “城——城”流动与独立生活适应34-35
  • (四) “城——城”流动与心理适应35-37
  • (五) “城——城”流动与恋爱婚姻适应37-39
  • 五、“‘乡-城’——‘城-城’”流动与“知识型”劳动力的城市社会适应39-45
  • (一) “‘乡-城’——‘城-城’”流动与职业适应39-40
  • (二) “‘乡-城’——‘城-城’”流动与人际关系适应40-41
  • (三) “‘乡-城’——‘城-城’”流动与独立生活适应41-42
  • (四) “‘乡-城’——‘城-城’”流动与心理适应42-43
  • (五) “‘乡-城’——‘城-城’”流动与恋爱婚姻适应43-45
  • 六、研究的结论与讨论45-51
  • (一) 研究结论45-46
  • (二) 相关问题讨论46-51
  • 参考文献51-53
  • 附录53-62
  • 致谢62-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国庆,陈阿江;工程移民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J];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余秀兰;;从被动融入到主动整合:农村籍大学生的城市适应[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3 徐新林;在校农村大学生再社会化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4 高潮;;在校农村大学生的角色失调与重构——从城乡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J];江海学刊;2004年03期

6 张亿全;王毅杰;;农村籍大学生大学生活适应调查[J];青年研究;2006年12期

7 王学举;;农村背景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基于两位农村大学生的个案研究[J];青年研究;2007年11期

8 江立华;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5期

9 聂洪辉;;新生代农民工及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方晓义;范兴华;刘杨;;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705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05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5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