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相对弱势”心态的媒介建构
本文关键词:社会“相对弱势”心态的媒介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媒介建构 社会心态 相对弱势 框架分析 政治回应
【摘要】:2010年末《人民日报》在“谁是弱势群体”等文章中,提出社会“弱势”心态的蔓延现象:媒介报道中除了“农民工”等传统“弱势群体”之外,“白领”、“教授”、“官员”等群体也认为自己弱势。一时间围绕“相对弱势”心态的议题讨论涌现于众多媒体;此后对“社会关系”、“社会心态”、“幸福感”等议题的关注也持续贯穿于2011年。 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心态的变迁始终是政府议程、公共议程持续追踪的对象,媒介对社会心态的捕捉和呈现也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本文在“框架分析”的理论视角下,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对弱势”心态的分析,旨在还原这种心态的社会属性及其背后的社会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媒介呈现中的典型人群及社会态度分析,本文发现“相对弱势”心态的媒介建构不再采用传统“弱势”心态议题中的社会底层视角,而转向社会中间阶层。进而,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维度,定位“相对弱势”心态的具体表现。最后,本文将“相对弱势”心态概括为相对剥夺感、不公正感和焦虑感,并指出其相对性、转化性与行动性的多维特征。 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相对弱势”心态的博弈建构过程,认为媒介实际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议题框架,即“相对弱势”框架。比较而言,传统弱势群体的议题框架主要通过社会主流视角,从社会公正、剥夺与排斥等角度分析弱势人群。它强调制度歧视或忽视的不利影响,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竞争劣势以及劣势的代际传递。这种框架显示出追求社会公正、平等的话语取向。而“相对弱势”框架在一种对比的逻辑思路下,突出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中的身份认同和意见表达;因此更加强调一种表达与沟通的话语取向。 在“相对弱势”框架的分析中,本文辨认出四种话语包,即四种竞争性的解读方式:社会分层、社会公正、身份认同和话语表达。它们相互渗透和支撑,共同决定了“相对弱势”框架的结构和特征,及其解释现实的范围和取向。在建构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建构能力、效果都存在差距,并影响着话语包的使用策略和媒介呈现。因此“相对弱势”框架的形塑是社会共同参与、集体建构的结果。 根据“相对弱势”框架的分析,本文认为“相对弱势”议题的媒介建构存在以下现实意义:首先它通过显著而敏感的标签,凸显了中国快速转型时期社会分层与流动中的“相对弱势”症候;并将观察社会冲突的视角,从传统弱势群体转向社会中间成员。同时,媒介对不同“身份”之上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心态的描绘,触及到了现象背后的社会地位、资源分配和制度壁垒,从而为社会民意表达和政治回应现状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关键词】:媒介建构 社会心态 相对弱势 框架分析 政治回应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206;C91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8
- 绪论8-17
- 第一节 研究背景8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8-9
- 第三节 文献综述9-17
- 第一章 研究设计17-26
- 第一节 “框架分析”的理论视角17-21
- 第二节 研究思路21-23
- 第三节 研究方法23-26
- 第二章 “相对弱势”心态的界定26-36
- 第一节 社会中间阶层的“弱势”蔓延26-33
- 第二节 “相对弱势”心态的结构特征33-36
- 第三章 “相对弱势”心态的博弈建构36-47
- 第一节 从传统“弱势”到“相对弱势”的媒介框架36-38
- 第二节 “身份”与“表达”的话语取向38-47
- 第四章 “相对弱势”心态与政治回应47-53
- 第一节 话语的表达和对抗47-50
- 第二节 建构主体的共识和分歧50-53
-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63
- 附录 内容分析编码表63-67
- 后记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永亮;;央企为什么越赚钱越挨骂[J];IT时代周刊;2011年17期
2 吴蜀红;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公众的思考[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年02期
3 林晓华;;论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功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32期
4 姜丽芙;;谈吸引社会公众利用数字图书馆[J];情报杂志;2010年S1期
5 李瑜;;面向公众的数字图书馆(GADLs)资源采集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6 肖宏飞;;论公共图书馆对社会公众的心理干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蔡春艳;黄昒;;论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07期
8 徐爱华;谈和谐社会中的公共关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汪凯;;逆向建设[J];中国信息界;2005年Z1期
10 张兰兰;;论政府议程设定中的大众传媒[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德诗;;巨灾中社会公众地位作用的探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6:重大灾害链的演变过程、预测方法及对策[C];2008年
2 方晨光;;论博物馆的社会激励[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3 攸笛;郑吉萍;;当前官员问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A];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论文集(《吉林政报》2006·理论专刊)[C];2006年
4 郭怡;;加强对社会公众奥林匹克教育文化传播的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郭鑫;井世洁;;社会公众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国敏;;以职业道德促社会和谐的探讨[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林霞;;对做好新时期湖北省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方世荣;;论服务政府建设与社会公众的受益权和参与权[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饶俊新;;和谐警民关系构建之外部环境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马旭红;;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建昌;洛玻集团融资又有新渠道[N];中国矿业报;2005年
2 张秋雁 记者 张析云;社会为病孩募捐 孩子病故余款归谁[N];长春日报;2006年
3 万群;满意在贵州 先找不满意[N];贵州日报;2008年
4 ;第二轮公众投票启动[N];吉林日报;2008年
5 记者 马玉涛 实习生 牛涛;我区共建设9个国家级“保护母亲河”工程[N];宁夏日报;2009年
6 记者张微 通讯员姚燕燕;节约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习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刘长义 商安岭 刘燕;让司法如阳光般纯净透明温暖[N];人民法院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刘秀娟;中国现代文学馆公益讲座——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文学课堂[N];文艺报;2010年
9 媒体工作者 肖畅;伤害的相互转嫁,让人人都很弱势[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李强;回应社会关切是服务更是义务[N];惠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乐;Web2.0时代面向社会公众的组织外部传播[D];复旦大学;2011年
2 何文盛;政府绩效评估中的责任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钱维;基于决策主体分析的政府投资项目制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4 李春燕;中国公共听证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张武举;刑法的伦理基础[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毕可志;利益平衡机制的行政法表达[D];吉林大学;2006年
7 章平;大众传媒上的公共商议[D];复旦大学;2009年
8 刘堂灯;论行政公正[D];吉林大学;2006年
9 唐稷尧;论经济犯罪行为的界定[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吴真;公共信托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梦溪;社会“相对弱势”心态的媒介建构[D];南京大学;2012年
2 熊春龙;我国社会团体立法的现状与对策[D];南昌大学;2010年
3 陈冲;建设“两型社会”语境下对立法机关环保监管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张剑波;政治弱势心理的泛化与大众传媒对底层社会的引导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邵远红;新时期我国社会仇富现象的社会学解读[D];安徽大学;2010年
6 张贤荣;现代环境下社会公众对企业影响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柏祖国;论改革和完善党对社会的领导[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8 尹彦婷;和谐社会视角下公共行政人员职业道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田学辉;中国慈善基金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绍宇;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稳定思想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17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1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