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孤独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08:23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的孤独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当代大学生 盲目的孤独 自觉的孤独 积极心理学
【摘要】: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术研究中,对“孤独”多采取贬抑的态度,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孤独的消极方面,认为孤独严重影响着人类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疾患和思想问题,以及一些无聊的恋爱、发泄、攻击、酗酒、网瘾、甚至自杀等不良行为,无不与其孤独心态有关,因此,学界一直在呼吁“消除孤独”,李传银等就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社交训练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摆脱孤独。然而笔者通过最新的实证调查发现,虽然大学生的孤独程度与十年前李传银的研究基本一致,高达60%以上,但在调查大学生对孤独态度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孤独者主体认为“孤独”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全部认为“孤独”是消极的、可怕的。学界将“孤独”纳入消极话语体系有武断之嫌,笔者运用积极心理学视角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的理论将孤独分为两种类型进行研究:第一种是盲目的、被迫的、处于百无聊赖的“寂寞空虚”状态中的对孤独的单纯消极的体验,此为个人主观感觉方面的消极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心理学上一直在研究的“孤独”;而第二种是自觉的、自醒的、积极的、是摆脱了狭隘的人际依赖关系,从而能勇敢面对、支配甚至坚守自己被抛的自由和孤独,并在这种孤独中为个体的诗性生活和社会进步不断注入意义和活力的一种自觉状态。在积极心理学的积极视角的启发下,,笔者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的等多学科的视角探索了大学生的两种孤独的根源,并得出内向的人格与偏执的认知是盲目孤独的心理学根源;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认同的诉求是自觉孤独的哲学根源;共同体的丧失与象牙塔的异化是两者的社会学根源。并从相应的角度提出对待大学生孤独的途径:在心理学上,健全人格与矫正认知;在哲学上,悦纳孤独与升华孤独;在社会学上,构建学校共同体与坚守“象牙塔”精神。从而疏导大学生孤独情绪,引导大学生拥有更优秀更健康的品质,使人类保持发展与解放的潜力,并达到幸福的彼岸。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盲目的孤独 自觉的孤独 积极心理学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3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8-9
- 1.1.1 研究的背景8
- 1.1.2 研究的意义8-9
- 1.2 文献综述和创新9-11
- 1.2.1 文献综述9-11
- 1.2.2 创新之处11
- 1.3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11-13
- 1.3.1 研究的方法11-12
- 1.3.2 本文的框架12-13
- 第2章 当代大学生的孤独现状13-19
- 2.1 大学生孤独的程度13-14
- 2.2 大学生对孤独的态度14-16
- 2.3 大学生孤独的类型16-19
- 2.3.1 盲目的孤独16-17
- 2.3.2 自觉的孤独17-19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的孤独根源19-26
- 3.1 心理学根源19-20
- 3.1.1 内向的人格19-20
- 3.1.2 偏执的认知20
- 3.2 哲学根源20-22
- 3.2.1 自我意识的觉醒21-22
- 3.2.2 自我认同的诉求22
- 3.3 社会学根源22-26
- 3.3.1 共同体的丧失23-24
- 3.3.2 象牙塔的异化24-26
- 第4章 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的孤独现象26-36
- 4.1 心理学途径26-29
- 4.1.1 健全人格26-28
- 4.1.2 矫正认知28-29
- 4.2 哲学途径29-33
- 4.2.1 悦纳孤独29-30
- 4.2.2 升华孤独30-33
- 4.3 社会学途径33-36
- 4.3.1 构建学校共同体33-34
- 4.3.2 坚守“象牙塔”精神34-36
- 结语36-38
- 参考文献38-40
- 附录 A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40-42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2-43
- 致谢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景民;孙瑶;;“象牙塔”精神与大学“社会化”之辩证融合[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方志伟,祝国群;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年03期
3 庞莉莉;;高职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9期
本文编号:718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18085.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