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从妻子到遗孀:农村丧偶女性生活适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15:37

  本文关键词:从妻子到遗孀:农村丧偶女性生活适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丧偶女性 遗孀 生活适应研究


【摘要】: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人们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都在严重的增加,农民工进城打工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趋势,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留守妇女的增多,在这些妇女当中,有一个更为特殊的群体,就是农村丧偶女性。本文经过对农村丧偶女性的深入访谈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农村丧偶女性对自己的看法已经发生改变,虽然认命,但是并没有认为丈夫的死是因为自己”克夫“,虽然丈夫的去世给她们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是孩子是情感的寄托,是她们活下去的动力,因此她们决定比以前更加努力的干活,保障孩子的生活;但是广大农村地区对寡妇的看法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因此就出现了,寡妇要崛起,却没人愿意伸出援手的局面。政府的忽视,社会的冷漠,使得农村丧偶女性的生活步履维艰。 本文从笔者的家乡一个小山村,选取了五个个案,他们都是中年和老年的丧偶女性,在她们丧偶的时候他们的年龄也都是很年轻的,她们有度过遗孀生活十几年的,一直没有再婚,她们的生活历程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本文之所以选取遗孀生活十多年之久的,是因为对于再婚的界定有些难,她们到了现在这个年龄,生活已趋于稳定,生活目标已经明确,再婚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这才符合文章的要求,说明她们已经适应了这个过程,文章的主旨是要研究她们是如何调试和适应的。 笔者想通过对农村丧偶女性从妻子到遗孀的调试与适应过程进行描述,来对他们的生活适应状况进行经验型的总结,进而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技巧提出策略,一方面希望能为有关社工在农村丧偶女性研究上提供一些经验材料,真正帮助这些有需要的人,另一方面,通过她们主观诠释“丧偶生活”与“适应过程”之影响,从而探索、分析她们的生活适应过程有助于我们对社会文化价值规范及个人价值概念有新的诠释和省思,提供政府在制定政策福利时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丧偶女性 遗孀 生活适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3.6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第一章 引言8-12
  • 一、 研究背景8
  • 二、 研究意义8-9
  • 三、 研究创新点9
  • 四、 理论基础9-10
  • (一) 符号互动论9
  • (二) 情感依附理论9-10
  • (三) 建构主义理论10
  • (四) 社会支持理论10
  • 五、 研究方法10-12
  • (一) 叙事分析方法10-11
  • (二) 焦点小组方法11
  • (三) 深度访谈法11-12
  • 第二章 文献述评与相关概念界定12-15
  • 一、 文献述评12-14
  • (一) 国内研究12
  • (二) 国外研究12-13
  • (三) 小结13-14
  • 二、 相关概念界定14-15
  • 第三章 受访女性的基本资料与丧偶前的生活背景分析15-24
  • 一、 受访女性基本资料介绍15-16
  • (一) Q 村背景介绍15
  • (二) 个案基本情况介绍15-16
  • 二、 受访女性丧偶前的婚姻生活16-19
  • (一) 夫妻恩爱,家庭和睦16-17
  • (二) 夫妻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突出17-18
  • (三) 家庭经济收入多元化,物质生活安逸18
  • (四) 向往美好生活,共同奋斗18-19
  • (五) 身体状况好,娱乐活动多19
  • 三、 受访女性丧偶前的亲子关系19-21
  • (一) 沟通顺畅,亲子关系和谐19-20
  • (二) 子女乖巧,性格开朗20-21
  • (三) 权威式家庭,子女需服从21
  • (四) 尊老敬老21
  • 四、 受访女性丧偶前的社会支持网络21-24
  • (一) 婆家社会支持网络主要由丈夫维持22
  • (二) 娘家社会支持网络渐渐疏远22-23
  • (三) 邻里、朋友支持网络依托丈夫建立23-24
  • 第四章 受访女性丧偶初期生活状况分析24-29
  • 一、 受访女性丧偶初期角色转换24-26
  • (一) 变为寡妇,心理压力大24-25
  • (二) 变为女户主,生活压力大25
  • (三) 失去情感依赖,自我否定25-26
  • 二、 受访女性丧偶初期亲子关系26-27
  • (一) 一度陷入悲痛中,忽视孩子教育26
  • (二) 自我情绪管理不足,孩子成为出气筒26-27
  • (三) 家庭的剧变影响了孩子健康性格的培养27
  • 三、 受访女性丧偶初期社会支持网络27-29
  • (一) 婆家的社会支持网络淡化27-28
  • (二) 娘家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28
  • (三) 朋友、邻里的支持显得更重要28-29
  • 第五章 受访女性丧偶中期家庭与生活调试29-35
  • 一、 受访女性丧偶中期角色调试29-31
  • (一) 接受现实,子女成为唯一情感依托29
  • (二) 对再婚失去信心29-30
  • (三) 重新建构生活,创造生活30-31
  • 二、 受访女性丧偶中期亲子关系调试31-33
  • (一) 对子女生活更加关注31-32
  • (二) 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做人方面的教育32
  • (三) 子女的赡养义务实行艰难32-33
  • 三、 受访女性丧偶中期社会支持网络调试33-35
  • (一) 娘家成为最主要的支持33
  • (二) 自己慢慢建立朋友、邻里支持网33-34
  • (三) 村组织的支持解燃眉之急34-35
  • 第六章 受访女性丧偶后期家庭与生活适应35-40
  • 一、 受访女性的角色转换适应35-37
  • (一) 对自我的看法:自己现在很好,,一个人不后悔35-36
  • (二) 对生命的看法:一切靠缘分,不能强求36
  • (三) 对生活的看法:时间是最好的药,人要往前看36-37
  • 二、 受访女性丧偶后的亲子关系转变适应37-38
  • (一) 母子相依为命,孩子的责任感增强37
  • (二) 母子互相理解,老人安度晚年37-38
  • (三) 随着子女成家立业,依靠子女抚养38
  • 三、 受访女性社会支持网络关系转换适应38-40
  • (一) 朋友和邻里是主要的社会支持网络38
  • (二) 随着年龄的增长,政府的支持更为重要38-40
  • 第七章 结论40-42
  • 一、 角色转变坚定了自我价值40
  • 二、 情感依附对象转变有利于生活适应40
  • 三、 重新建构生活,享受生活40-41
  • 四、 社会支持网络由破裂到重新建立41-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 个人简历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林惠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大学口才学课程主体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02期

2 王伯承;;农村丧偶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魏晓;;农村丧偶老人生活困境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卫小将;尚立富;;矿难丧偶女性生活图景之窥探——基于山西X村妇女的叙述分析[J];青年研究;2011年02期

5 路彩霞;;清代丧偶女性的家庭责任问题——以中下层女性为主的考察[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719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19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9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