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女诫》女德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5 03:20

  本文关键词:《女诫》女德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女诫》 女德思想 卑弱 阴阳 家庭教育


【摘要】:班昭是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母师”,她一生完成了续写《汉书》、为帝后师、撰写《女诫》三件大事,《女诫》是中国古代女子家庭道德教育的第一部系统教材,也是女教经典中最重要的文本。班昭继承了儒家“内明外用”的学养之道,构筑了一个包括修身、敬夫、齐家的女德思想体系。这是班昭的精神理想,是她结合了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与渊博的学识积淀而提出的女子处世守则,班昭寄望于为女子寻求一种超越时代束缚的幸福理念,同时鼓励女子充分发挥自觉性而融入当时社会,不被阶级观念所拘囿而陷入完全被动、附属的女性地位。 自古以来对《女诫》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将之推崇极高的地位,称她为“女学中的孔夫子”,也有人斥责她是“女界的罪人”。本文深入文本,从班昭的家学渊源、成长经历、以及成书的复杂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背景上,去解析《女诫》一文的思想要义。 《女诫》所阐述的女德内容:首在修其身,女子应以“卑弱”之德效法坤德,谦卑柔弱、用宽厚的仁德承纳天下万物、包容和顺,成就万物而不居功;俱全“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四种美好的德行,取其中庸之道而行;并守约“贞德”,心志纯一,操守不二,深明大义,而光耀九族。在夫妇相处上,班昭强调夫妇结合的道义,与阴阳参配而生化万物的道理同一,都是天道的恒常大义,故而夫妇间要以“恩”、“义”缔结,才会和睦持久,稳固家庭中的夫妻关系;进而融洽处理与舅姑、叔妹的关系,完成齐其家的职责。在这三方面躬亲完备之后,女子才真正用女德实现了修齐治平的大道,由己及家,由家至国,,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和谐就是必然的趋势了。 班昭所建构的女德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世范”的普遍教育作用,更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与女学教育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依然有着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理念与新鲜活力,我们要对《女诫》中的女德思想进行审慎分析与创造性的承继,发挥女德教育对现代女子道德生活的指导与规范作用,同时倡导女子在稳固家庭生活、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力量。
【关键词】:《女诫》 女德思想 卑弱 阴阳 家庭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092;C913.68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0
  • 导语10-17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1
  • 二 《女诫》研究现状11-14
  • 三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14-17
  • 第一章 《女诫》女德思想的历史背景17-26
  • 第一节 班氏家族与班昭生平17-20
  • 第二节 《女诫》的成书背景20-23
  • 第三节 《女诫》概述与历史评价23-26
  • 第二章 《女诫》女德思想的内容建构26-42
  • 第一节 修其身:卑弱与四德、贞德27-33
  • 第二节 敬其夫:夫妇与阴阳33-37
  • 第三节 齐其家:曲从舅姑、和叔妹37-42
  • 第三章 《女诫》女德思想的后世影响42-53
  • 第一节 《女诫》对后世教育的影响42-48
  • 第二节 《女诫》女德思想与社会和谐48-53
  •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61
  • 附录《女诫》全文61-65
  • 致谢65-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利利;;论班昭的妇女仪容观及其复活儒家古礼的努力[J];东岳论丛;2007年05期

2 苏萍;班昭《女诫》的教育思想探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01期

3 张芳梅;中国古代第一位女教师班昭[J];华夏文化;2002年03期

4 晋文;赵会英;;重评班昭《女诫》的女性伦理观[J];南都学坛;2007年06期

5 刘利利;;对班昭贞节观的再认识及对《女诫·专心》误读的疏正[J];兰州学刊;2006年08期

6 刘伟杰;;由汉代妇女离异与再婚的状况看汉代人的贞节观[J];民俗研究;2007年01期

7 刘淑丽;汉代儒家正统妇女观的演变[J];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06期

8 ;砸碎禁锢劳动妇女的精神枷锁——批判《女诫》[J];四平师院;1975年01期

9 ;《女诫》批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年04期

10 宋瑞斌;;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J];文教资料;2007年2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彤;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D];浙江大学;2005年

2 金璐璐;班昭及其著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文娟;试论汉代女性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丁e

本文编号:7347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347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4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