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消费社会成因及其批判

发布时间:2017-08-27 21:22

  本文关键词:消费社会成因及其批判


  更多相关文章: 消费社会 波德里亚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摘要】:消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环节,只有通过消费才能满足、实现人的生活需求。20世纪之前由于物质产品的相对匮乏和人民节俭意识的普遍约束,在消费观上人们基本坚持适度原则。但20世纪2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主义开始盛行并愈演愈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步入了消费社会。 本文的前半部分着重分析消费社会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四方面:第一是资本的内在逻辑。资本逐利的本性是促使生产社会发展为消费社会的最根本因素。第二是商品的相对过剩。物质产品的丰富是生产社会发展为消费社会的必要因素之一,其为消费社会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前提;第三是分期付款的发明和应用。由于人们购买商品所付出的价款被分配到若干阶段进行偿还,这势必减轻人们购买商品时的现金压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人们的消费热情。第四是媒介的推动因素。媒介在文中主要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等,其中广告的作用尤为突出,其极富感染力的表现手法营造了一种诱人的氛围,符合了人们种种心理需求,向人们传达了消费商品就拥有商品所代表的意义的信息,从而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需求。 本文后半部分主要从两个维度对消费社会展开批判。针对前半部分的分析,从波德里亚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中选取精华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述。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且深入地探讨,他批判了现存的过分关注符号价值的消费模式,控诉了媒介在消费过程中发挥的消解主体模糊现实和拟像界限的作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将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了起来,其在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同时揭示了消费社会产生的根源所在,并且指出了克服异化消费的途径,即发展小规模的技术、施行稳态的经济模式及合理的消费观念,而最为根本的是改变社会制度。这些理论为我们认清消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启示作用,为我们对消费社会批判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当然,这些理论也存在着不足:波德里亚过分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忽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将二者置于完全分离的境地,使批判理论处于一种抽象的批评状态,他赋予符号和代码以绝对权力,从而割裂了符号体系与资本主义的联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由于其将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变革社会的途径更多地诉诸于伦理道德革命,因此,当他们在寻求合理消费模式、克服生态危机以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理想时,往往会陷入怀疑悲观的境地。但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逐利的本性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是最根本的克服异化消费的途径,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才能以人的需求为准则,合理地分配产品,限制过度的生产和消费,从而真正克服现在所遭遇的生态困境,这一思想无疑是极为深刻的。 消费社会相关理论的研究为我们认清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本质、防止异化消费在全球蔓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对于认清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过度消费现象,谨防落入资本主义设下的消费陷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消费社会 波德里亚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N02;C913.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16
  • 1.消费社会的兴起12
  • 2.国外研究历程12-13
  • 3.国内研究现状13-16
  • 第二章 消费社会及其本质特征16-22
  • 1.从生产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16-18
  • 2.消费社会的定义及特征18-22
  • 第三章 消费社会何以可能22-38
  • 1.资本的内在逻辑22-25
  • 1.1 资本的本性22-23
  • 1.2 不消费就衰退23-25
  • 2.商品的相对过剩25-30
  • 2.1 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26-28
  • 2.2 新式消费需求的兴起28-30
  • 3.分期付款的发明及应用30-32
  • 4.媒介对消费者的影响32-38
  • 4.1 媒介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33-35
  • 4.2 消费者沉浸在媒介创建的虚无的拟像世界中35-38
  • 第四章 消费社会批判的不同维度38-54
  • 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38-43
  • 1.1 符号价值批判理论38-41
  • 1.2 媒介批判理论41-43
  •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43-54
  • 2.1 技术理性批判44-48
  • 2.2 经济模式的批判48-51
  • 2.3 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51-54
  • 第五章 消费社会相关理论研究的意义54-59
  • 1.理论意义54-56
  • 2.现实意义56-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3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小钊;;消费技术视野中的传媒教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8期

2 赵凤霞;;试论消费社会中的女性身体消费[J];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3 李栋;;消费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四大转变[J];科技信息;2010年13期

4 严焱;许建礼;刘巧玲;;消费社会科技期刊的受众意识[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年02期

5 李三虎;技术社会消费的文化批判和重塑[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陈丽思;;消费社会中的广告符号构建——以NIKE广告为例[J];学术动态;2010年03期

7 尹川;;广义大众传媒时代:符号的消费[J];科技风;2008年10期

8 李鑫;;论鲍德里亚的科技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9 何兰萍;波德里亚论被消费的休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9期

10 张舜清;;“物象化论”视域下的消费主义与消费正义问题——兼论消费社会中“人”的伦理规定[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后现代消费社会身体的走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董金平;;消费社会视域中的女性身体塑形——以“蔷薇老妈”整容个案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许斗斗;;时尚消费的社会力量[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琴;;论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5 张秀儒;;对当前西宁消费发展空间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 我们怎么办”——青海省统计有奖征文优秀论文集[C];2000年

6 李鹏;;消费价值体系与消费社会的产品设计[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7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韦示;;中美合作会议:研讨上海商业与文化历史[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9 殷晓蓉;;传播学思想的“激情”演进——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宏维;隆胸:消费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控制[N];南方日报;2006年

2 宁逸;消费社会的文学走向[N];文艺报;2003年

3 赖大仁;“消费社会”与文学走向质疑[N];文艺报;2003年

4 潘明朗;消费社会为何来得如此步履蹒跚[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5 何兵 李军 特约记者 李永辉;营山县工商局“借壳”构建消费社会大调解 效果佳[N];四川科技报;2010年

6 溪桥;我们为什么消费[N];天津日报;2004年

7 赖大仁;随波逐流还是有所坚守[N];文艺报;2004年

8 仰海峰;消费社会的理性审视[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柳五;消委应该被赋予公益诉讼的权力[N];东莞日报;2010年

10 金惠敏;消费社会与自然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形态的转折[D];四川大学;2003年

2 王又佳;建筑形式的符号消费[D];清华大学;2006年

3 夏莹;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D];清华大学;2005年

4 张爱丰;消费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朱麟飞;后现代社会视野下的消费方式变迁[D];吉林大学;2009年

6 邹晓霞;商业街道表层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7 韩欲立;物体、消费与符号[D];复旦大学;2007年

8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鞠惠冰;消费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华霞虹;消融与转变[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林;消费社会成因及其批判[D];上海大学;2012年

2 李政勇;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休闲文学[D];扬州大学;2007年

3 唐波;欲望的凝聚与叙述[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若溪;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娱乐广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霍志静;异质的形态与同质的逻辑[D];清华大学;2003年

6 李先游;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7 吕维克;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余可丽;消费文化下的《江南都市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艳;消费文化下奢侈品广告的符号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李婷婷;消费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45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45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8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