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丧葬仪式与社区团结

发布时间:2017-08-30 19:47

  本文关键词:丧葬仪式与社区团结


  更多相关文章: 丧葬仪式 社区团结 社区归属感 教义弱化


【摘要】:牛街的独特之处在于伊斯兰教的影响,体现于与众不同的宗教仪式、日常宗教礼拜、独特宗教节日和自有的生活饮食习惯之中。牛街的独特之处还体现于社区成员之间亲密的互动关系和强烈的社区归属感上。牛街独特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各类仪式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面貌的回族社区。 丧葬仪式是众多仪式中保存比较完整,参与人数众多的重要仪式。其受到教义的指导,,在特定时间,地点,按照独特的操作顺序来完成这个重要的生命变化。参与丧葬仪式中的人们通过站者拿则,出埋体,下埋体等仪式阶段,深入了解伊斯兰教理念,在宗教氛围中感受个人与家庭,社区,民族和宗教的互动。由于丧葬仪式是在教义的指导下,因此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教独特的生命观、社会观、孝道观等。在教义的规定之下,丧葬仪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强制性,并且能够对参与仪式的人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系统全方位地唤醒其个人情感。丧葬仪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影响个人,通过浸润式的洗礼,唤醒个人情感,缩短与社区的心理距离,增强对民族和宗教的认同。 在个人社区认同的基础上,基于社区居民之间的责任感和人情逐渐形成居民之间独特的集体情感。社区成员认为有责任相互帮助,这种责任感将成员紧紧箍住,并且通过不断的良性互动越箍越紧,进而促进集体情感的发展。通过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丧葬仪式这一家族事务扩展成为社区事务。最终在家庭与社区成员的互动中完成丧葬仪式,使社区成员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与其他成员的集体情感,并最终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 丧葬仪式通过影响个人的宗教认同与社区认同加强了居民之间的箍化程度,加深了居民之间的集体情感。在家族事务上升为社区事务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仪式影响到整个社区的社区团结。
【关键词】:丧葬仪式 社区团结 社区归属感 教义弱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6
  • 1.1 问题的缘起8-9
  • 1.2 文献综述9-12
  • 1.2.1 关于丧葬仪式的文献9-10
  • 1.2.2 关于社区凝聚力的文献10-11
  • 1.2.3 关于牛街历史和变迁的文献11-12
  • 1.3 理论选择12-14
  • 1.3.1 范·热内普的过渡仪式理论12-13
  • 1.3.2 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理论13-14
  • 本章小结14-16
  • 第2章 研究设计和主要概念16-22
  • 2.1 研究设计16-17
  • 2.1.1 研究方法的选择16-17
  • 2.1.2 访谈对象的分类17
  • 2.2 研究对象17-19
  • 2.2.1 牛街的区位和行政区划17-18
  • 2.2.2 牛街的人口结构以及回族分布情况18-19
  • 2.3 社区团结的主要概念19-21
  • 本章小结21-22
  • 第3章 丧葬仪式中的伊斯兰教哲学22-38
  • 3.1 生命本源与洁净观在精神上唤醒个人宗教情感22-26
  • 3.1.1 来之于土归之于土——土葬22-23
  • 3.1.2 芭兰香创造嗅觉上的个人情感唤醒23-24
  • 3.1.3 大净和小净是伊斯兰教洁净观在行为上的直观体现24-25
  • 3.1.4 速葬是被赞许的伊斯兰教生死观25-26
  • 3.2 薄葬体现伊斯兰教社会尊卑观和社会平等观26-30
  • 3.2.1 “两世并重”促使仪式参与者思考生命27-29
  • 3.2.2 厚养薄葬是薄葬实现的基础29
  • 3.2.3 仪式和用具的平等与不平等性29-30
  • 3.3 对家庭孝道的评价直接影响家庭的社区声望30-33
  • 3.3.1 亲属合作是家庭团结的最直观体现31-32
  • 3.3.2 坟的状况是长效社会评价机制32-33
  • 3.4 社会评价观赋予丧葬仪式不可替代的强制性33-36
  • 3.4.1 站“者拿则”是社会评价最终体现33-35
  • 3.4.2 伊斯兰教对于自杀的否定评价态度35-36
  • 本章小结36-38
  • 第4章 作为过渡仪式的丧葬仪式38-44
  • 4.1 身份变化的准备阶段——前阈限阶段38-40
  • 4.2 身份翻转阶段——阈限阶段40-42
  • 4.3 身份的转变和重新回归——后阈限阶段42-43
  • 本章小结43-44
  • 第5章 教义弱化44-48
  • 5.1 神圣世界与凡俗世界的割裂44-45
  • 5.2 教义弱化是牛街社区面临的最大困境45-46
  • 5.3 教义与仪式的剥离是教义弱化的体现46
  • 5.4 宗教禁忌的弱化使神圣世界丧失合法性46-47
  • 本章小结47-48
  • 第6章 仪式与个人——特殊仪式的强化和个人情感的唤醒48-50
  • 6.1 丧葬仪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强制性48
  • 6.2 参与中的观察和场域的影响48-49
  • 6.3 多渠道的个人情感唤醒49
  • 本章小结49-50
  • 结论 个人与社区——个人归属感建构下的社区团结50-52
  • 参考文献52-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4-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尚意;现代大都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如何保持繁荣——从北京牛街回族聚居区空间特点引出的布局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2 郑杭生;;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解读[J];创新;2009年12期

3 马宏武;回族的丧葬文化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4 钟金霞;;社区治理中“市民社区”的构建[J];求索;2010年08期

5 周传斌;杨文笔;;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的宗教适应机制探讨——以中国都市回族伊斯兰教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杨青;从居住环境的变化看民族凝聚力[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本文编号:761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61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2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