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综合幸福感:对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17:36

  本文关键词:综合幸福感:对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综合幸福感 生活应激 心理危机 干预效应 中介效应


【摘要】:幸福感(Well-Being)亦即综合幸福感是现代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较多,大都分别探索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理论架构、功能意义、加工机制以及积极心理学的开发和应用,但对幸福感干预生活应激和心理危机的研究则无相关文献资料。因此,本研究实证分析了幸福感在生活应激诱发心理危机中的中介干预效应,从而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创新性探索。 本研究依据积极心理学的幸福感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采用“综合幸福感量表(”WBS)“学生生活应激量表”(SLSI)、“心理危机量表”(PCS)随机抽样552人,同时,还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个案访谈了“幸福感因素”、“幸福感影响因素”、“幸福感实现方法”。采用SPSS19.0对调查数据做均值比较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AMOS7.0拟合“生活应激—综合幸福感—心理危机”结构方程模型和路径分析。 在以上文献综述、质性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结论: (1)幸福感力量源于积极体验幸福感与自我实现幸福感。幸福感作为一种优势力量,首先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情绪体验,如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快乐感;其次源于对人生追求的自我实现过程,如对人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依据综合幸福感的心理加工机制,结合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生活应激之下,拥有积极情绪体验的主观幸福感,他们就能直面压力、承受挫折、应对危机;大学生遇到心理危机,拥有自我实现的心理幸福感,他们就能保持活力、战胜悲伤、提升价值和追求目标。主观幸福感通过战胜压力来干预危机的积极情绪力量与心理幸福感通过追求目标来干预危机的人格力量,不仅能够独立发挥各自侧重的积极作用,而且还能协同发挥更普遍更长久的积极作用。 (2)大学生具有对自我幸福感的特殊理解和实现方式。个案访谈结果发现,大学生所理解的“幸福感意义”有“满足感、快乐感、爱与被爱、成就感、梦想或理想实现等;大学生对“幸福感影响因素”回答主要有“经济因素、人际关系、人格因素、生活目标、心身健康”等;大学生对“幸福实现方法”的高频回答有“幸福教育、自我调节、帮助他人、友好交往、自我完善”等。可见,质性访谈的大学生经验幸福感与综合幸福感理论如此一致。 (3)综合幸福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维系作用。当幸福感总值增加时,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会随之增加,负性情感也会减弱。当大学生面对压力及生活应激事件时,幸福感将是一种有力的情感力量,有效缓解应激事件的冲击力,从而减弱心理危机的程度乃至有效干预心理危机。心理幸福感维度中,对心理危机产生较高预警干预效应的是自我价值。在经历挫折时不气馁,相信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并承认自己缺点,相信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目标,这种不断自我接受并肯定的过程使得心理危机得以预警、缓解并有效干预。 (4)幸福感在应激与危机之间具有积极的中介效应。大学生的综合幸福感(包括情感型主观幸福感和人格型心理幸福感),在生活应激诱发心理危机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中介效应,,具体表现为对生活应激的积极缓冲效应,以及对后心理危机的积极干预效应。在此过程中主观幸福感积极效应更优于心理幸福感。因此,综合幸福感是大学生缓解生活应激和干预心理危机的积极人格力量和潜在心理资本。 (5)基于本研究结论拟提出幸福感品质的培养建议。积极心理学的幸福感理论成果和本实证研究的综合幸福感主要结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特别是积极心理学教育和心理资本潜质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实证参数和理论指导。因此建议:增强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积极自我评价与认知体验;拓展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积极自我成长与团队训练;增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综合幸福感教育与危机干预管理。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身健康成长和全面素质发展。 本研究取得了以上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单一观察了综合幸福感在应激与危机之间的干预作用,由于实验范围所限,尚未涉及到其他积极心理因素如希望、乐观、韧性、自信、宽恕、感恩等综合交互影响效应;同时样本量还需不断扩大。这些不足都需要在今后研究中做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综合幸福感 生活应激 心理危机 干预效应 中介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14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目的11
  • 1.2.1 理论目的11
  • 1.2.2 实践目的11
  • 1.3 研究意义11-12
  • 1.3.1 理论意义11-12
  • 1.3.2 现实意义12
  • 1.4 研究框架12-14
  • 1.4.1 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12
  • 1.4.2 论文研究的组织结构12-14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4-19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14-17
  • 2.1.1 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14
  • 2.1.2 国内外“幸福感”相关研究14-15
  • 2.1.3 国内外“生活应激”研究15-16
  • 2.1.4 国内外“心理危机”相关研究16-17
  • 2.1.5 国内外“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17
  • 2.1.6 国内外“幸福感”和“心理危机”关系研究17
  • 2.2 前人研究成果与本研究问题提出17-19
  • 2.2.1 前人研究之成就17-18
  • 2.2.2 前人研究之不足18
  • 2.2.3 拟研究问题提出18-19
  • 第三章 理论基础19-26
  • 3.1 幸福感的内涵概念19-20
  • 3.1.1 幸福感定义19
  • 3.1.2 幸福感与幸福的区别19-20
  • 3.1.3 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20
  • 3.2 幸福感的外延分类20-23
  • 3.2.1 主观幸福感20-21
  • 3.2.2 心理幸福感21-23
  • 3.3 幸福感的哲学基础23-26
  • 3.3.1 马克思主义幸福论23-24
  • 3.3.2 西方哲学的幸福论24-25
  • 3.3.3 中国哲学的幸福论25-26
  • 第四章 研究方法26-32
  • 4.1 研究对象26-30
  • 4.1.1 人口学资料26-27
  • 4.1.2 社会学资料27-30
  • 4.2 研究方法30-32
  • 4.2.1 质性访谈法30
  • 4.2.2 量化研究法30-31
  • 4.2.3 信效度检验31-32
  • 第五章 结果分析32-49
  • 5.1 性别组均值比较:生活应激、心理危机、综合幸福感32-34
  • 5.1.1 男女生的生活应激 5 因素均值比较 T 检验32
  • 5.1.2 男女生的应激反应 4 因素均值比较 T 检验32
  • 5.1.3 男女生的心理危机 5 因素均值比较 T 检验32-33
  • 5.1.4 男女生的综合幸福感 9 维度均值比较 T 检验33-34
  • 5.2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缓冲生活应激的多元回归分析34-37
  • 5.2.1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缓冲刺激挫折的多元回归分析34
  • 5.2.2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缓冲心理冲突的多元回归分析34-35
  • 5.2.3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缓冲现实压力的多元回归分析35-36
  • 5.2.4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缓冲生活变化的多元回归分析36
  • 5.2.5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缓冲自我强加的多元回归分析36-37
  • 5.3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缓解应激反应的多元回归分析37-39
  • 5.3.1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缓解缓生理反应的多元回归分析37
  • 5.3.2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缓解缓情绪反应的多元回归分析37-38
  • 5.3.3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缓解缓行为反应的多元回归分析38-39
  • 5.3.4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缓解缓认知反应的多元回归分析39
  • 5.4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干预心理危机的多元回归分析39-42
  • 5.4.1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干预抑郁症状的多元回归分析39-40
  • 5.4.2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干预痛苦指数的多元回归分析40-41
  • 5.4.3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干预自杀危险的多元回归分析41
  • 5.4.4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干预功能受损的多元回归分析41-42
  • 5.4.5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干预回避援助的多元回归分析42
  • 5.5 大学生“生活应激—综合幸福感—心理危机”结构方程模型42-49
  • 5.5.1 部分中介独立效应:应激—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危机42-43
  • 5.5.2 完全中介独立效应:应激—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危机43-44
  • 5.5.3 中介协同效应模型:应激—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危机44
  • 5.5.4 中介协同效应模型:应激—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危机44-46
  • 5.5.5 结构模型回归权重:应激—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危机46-47
  • 5.5.6 直接间接效应估值:应激—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危机47-49
  • 第六章 个案访谈49-55
  • 6.1 质性研究49
  • 6.1.1 质性研究概述49
  • 6.1.2 质性研究根据49
  • 6.2 研究对象49-50
  • 6.2.1 访谈对象性别分布49
  • 6.2.2 访谈对象年龄分布49-50
  • 6.2.3 访谈对象城乡分布50
  • 6.2.4 访谈对象子女分布50
  • 6.3 研究工具50-51
  • 6.4 研究结果51-55
  • 6.4.1 个案访谈归纳:大学生幸福感是什么51-52
  • 6.4.2 个案访谈归纳: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52-53
  • 6.4.3 个案访谈归纳:增加大学生幸福感的方法53-55
  • 第七章 讨论与建议55-62
  • 7.1 幸福感源于积极体验幸福感与自我实现幸福感55-57
  • 7.2 大学生具有自我幸福感的特殊理解和实现方式57
  • 7.3 综合幸福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维系作用57-58
  • 7.4 主观幸福感是干预应激和危机的积极情感力量58-59
  • 7.5 心理幸福感是干预应激和危机的积极人格力量59
  • 7.6 基于本研究结论拟提出幸福感品质的培养建议59-62
  • 第八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62-64
  • 8.1 本研究结论与创新62-63
  • 8.2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67
  • 附录67-71
  • 附录1:学生生活应激量表(节选)67-69
  • 附录2:综合幸福感量表(节选)69-7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71-72
  • 详细摘要72-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成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和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2 刘海珍;张鹤;;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0年08期

3 苗元江;;幸福感概念模型的演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刘芳;;幸福感研究综述[J];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01期

5 王欣,王向东,王海洋;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应激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4期

6 胡洁,姬天舒,冯凤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1期

7 邢占军,黄立清;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的试用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8 毛艳霞;高师大学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2期

9 孔德生;蔡丽;;关于“幸福”的中西方哲学探讨[J];理论探讨;2010年06期

10 苗元江;;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冬梅;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现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66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66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c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