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17-09-05 00:01

  本文关键词: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更多相关文章: 交往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路径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课题。笔者以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对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剖析之后,主要借鉴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构建出实现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注人的本体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统一,是一种具有人本主义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双方的沟通合作和交流,从而在和谐的关系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 第二部分是对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的解析,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产生、发展脉络及主要内容和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其次是介绍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内容和对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除了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往外,,本文还借用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的知识,试图为提出新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做出探索。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首先论述了交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品德是怎样在交往的过程中生成和提升的。此处,笔者为了更好地介绍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了哲学界的主体间性的含义,将主体间性运用于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次还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交往的反作用,揭示了交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联系。 第四部分,也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性的缺失,针对这种缺失,提出构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生活化和人际互动的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交往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D6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交往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3
  • 1.3 研究方法13-14
  • 1.3.1 文献研究法13
  • 1.3.2 比较分析法13-14
  • 1.3.3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14
  • 1.4 论文创新之处14-15
  • 第2章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15-29
  • 2.1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概述15-20
  • 2.1.1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脉络15-18
  • 2.1.2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18-19
  • 2.1.3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19-20
  • 2.2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20-26
  • 2.2.1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理论背景20-21
  • 2.2.2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主要内容21-25
  • 2.2.3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25-26
  • 2.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26-28
  • 2.3.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26-27
  • 2.3.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层次27-28
  • 2.3.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3章 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解读29-38
  • 3.1 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29-30
  • 3.1.1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交往活动29-30
  • 3.1.2 思想政治品德在交往中生成和表现30
  • 3.2 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的内在根源30-35
  • 3.2.1 主体间性的内涵30-31
  • 3.2.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生成31-33
  • 3.2.3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33-35
  • 3.3 思想政治教育对交往的反作用35-37
  • 3.3.1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在于交往35-36
  • 3.3.2 思想政治教育的旨趣就在于交往36-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第4章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分析38-51
  • 4.1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性缺失分析38-41
  • 4.1.1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性缺失表现38-39
  • 4.1.2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性缺失原因分析39-41
  • 4.2 实现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的原则41-43
  • 4.2.1 平等的原则41
  • 4.2.2 生活化的原则41-42
  • 4.2.3 人际互动的原则42-43
  • 4.3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43-50
  • 4.3.1 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43-44
  • 4.3.2 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主体地位44-45
  • 4.3.3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回归生活45-46
  • 4.3.4 加强言语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中的作用46-47
  • 4.3.5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47-48
  • 4.3.6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环境48-50
  • 4.4 本章小结50-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55-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传开,余在海;交往范畴和交往实践观研究之评说[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3 辛继湘;论交往教学模式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4 张炳生;回归生活:德育改革与创新的价值取向[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11期

5 郑召利;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意义域及其相互关联[J];教学与研究;2000年08期

6 刘惊铎;交往之教育价值的理论解读与中国教育改革的重新定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0期

7 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8 王海燕;主体间理解:道德教育方法论的一种思考[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9 郭毅然;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解读的新视界[J];理论与改革;2004年06期

10 王海平,孙其兴;接受理论研究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794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94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d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