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与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8:10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与发展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乡一体化 综合评价 发展路径


【摘要】:城市和农村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而又相互联系的区域,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城市为农村发展提供了经济和社会保障,农村又是城市进步的坚实基础。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任务,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由于历史累积的多种原因,城市和农村之间出现了一道无形的隔膜,形成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因此,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于当今乃至今后城乡关系的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安徽省一直在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来推动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三农”现代化进程的目标,并指出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为支撑、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内容和特征,探讨了城乡一体化的相关内涵以及研究现状,并且总结了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经验,对国内外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与实践进行了客观描述和简单分析,为之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做理论准备。 其次,以评价指标的综合性、可比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为原则,同时综合各方因素,选择城镇化率、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四个指标构建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同时选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作为主要的评价方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运用改进的归一化法作为数据的标准化方法,构建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模型。 再次,从时间脉络上,综合整理相关统计数据,对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有效评估和可靠计量,通过对安徽省1998年-2012年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现状和历史发展特点,指出安徽省的优点、特色和制约因素;用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计算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并根据各地级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划分为较好、一般、落后三类,分析各地区的发展特色,反映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同时选取东部沿海和中部内陆的11个省份,对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社会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特点不同,各省之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选取江淮城市群作为区域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对象,分析江淮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点,总结出这种“抱团型”城市群发展的经验和发展特点。 最后,在对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总体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以对策建议的形式,给出了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和具体措施,给出了包括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三大类八小类的多条城乡一体化路径建议。 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等相关评价方法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模型,对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计量和分析,探讨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和优缺点,并给出一些对策建议。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使得地区和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成为可能,对于区域城乡一体化趋势预测,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综合评价 发展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1
  • 一、引言11-19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11-16
  • 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11-14
  • 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14-16
  • (三)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16-19
  • 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6-17
  • 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17
  • 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17-19
  • 二、城乡一体化理论分析19-25
  • (一) 城乡一体化内涵辨析19-20
  • 1. 城乡一体化内涵19-20
  • 2. 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20
  • (二)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与实践20-23
  • 1. 美国的城乡一体化实践21
  • 2. 法国的城乡一体化实践21-22
  • 3. 日本的城乡一体化实践22
  • 4. 韩国的城乡一体化实践22-23
  • 5. 拉美国家的城乡一体化实践23
  • (三) 国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与实践23-25
  • 1. 上海的城乡一体化实践23-24
  • 2. 北京的城乡一体化实践24
  • 3. 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实践24-25
  • 三、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25-36
  • (一) 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构建25-29
  • 1.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25-26
  • 2.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的选取26-29
  • (二) 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模型29-36
  • 1. 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29-34
  • 2. 数据的标准化和综合集成34-36
  • 四、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36-53
  • (一)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现状分析36-46
  • 1.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36-39
  • 2.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迅速39-41
  • 3.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41-43
  • 4.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地区差异明显43-46
  • (二) 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分析46-49
  • 1. 横向比较47-48
  • 2. 纵向比较48-49
  • (三) 各省之间城乡一体化水平比较分析49-53
  • 1. 各省之间城乡一体化水平总体评价49-50
  • 2. 安徽省城镇化率低于东部沿海四省50-51
  • 3. 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略低51-53
  • 五、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建议53-62
  • (一) 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53-55
  • 1.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53-54
  • 2.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54-55
  • 3. 创新劳动就业制度55
  • (二)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55-59
  • 1. 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56-57
  • 2.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57-58
  • 3. 加强城市群建设58-59
  • (三)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59-62
  • 1. 建立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59-60
  • 2. 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布局60-62
  • 六、结论62-65
  • (一) 本论文研究内容总结62-63
  • (二)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63-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利萍;白永秀;;陕西城乡一体化水平判断与城乡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陈俊峰;宋雨洁;;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02期

3 陈国生;陈威;;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评估体系探讨——以重庆市为例[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6期

4 曹志刚;吴国玺;隋晓丽;;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席雪红;;影响中国各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5期

6 许经勇;;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现实[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朱颖;;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07期

8 魏礼群;;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J];求是;2008年20期

9 任平;周介铭;张果;;成都市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王力;汪海霞;;新疆石河子垦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及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完世伟;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正;城乡一体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初探[D];山东大学;2007年

2 吴红兵;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3 王桂平;东西部城乡一体化水平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刘丙章;中原城市群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宋艳伟;北京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6 郝维维;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和政策建议[D];安徽大学;2010年

7 郎旭晖;陕西省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城乡一体化测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高永卉;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测度和评价[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42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42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d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