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生存与敬畏—对大兴安岭地区传统生产方式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7-09-22 05:12

  本文关键词:生存与敬畏—对大兴安岭地区传统生产方式的哲学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大兴安岭地区 统生产方式 鄂伦春 鄂温克


【摘要】:大兴安岭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丰富的森林资源给这里的人们创造了便利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让当地传统生产的各个方面都打上了森林的烙印。同时大兴安岭地区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19世纪中期以前,在这里居住生活的都是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等。这三个民族也被称为“北方三少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原住民是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鉴于大兴安岭地区这样的特点,可以将当地的传统生产方式归为当地原住民族的生产方式。通过分析这两个原住民族的生产状况可以发现大兴安岭地区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在生产方法上,以狩猎为主,牧农渔和采集为辅;在生产形式上以“乌力楞”生产组织。 大兴安岭地区的传统生产有这样的特点:在生产中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因为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的方式,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单一,比较容易处理。所以相比之下,人与自然的相处比较复杂。这表现在人们在传统生产中对诸多自然现象、自然物和动物都很敬畏。在人与自然矛盾相对突出,生产和生活一定要适应自然环境的状况下,人对于自然也必然会产生特殊的认识,也会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大兴安岭地区,森林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东西,它是当地人生产和生活的载体,人们对于森林有着极为特别的感情,既尊敬又爱护同时又有些畏惧。人们尊敬森林的无私,竭尽自己所能去爱惜森林,以林为家,回报森林。传统生产对森林的情感反映了人与森林平等共生的思想,以及人对森林及自然界的道德关怀。 在当代社会,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已经完全普及,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生产方式带来的快捷生活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其巨大弊端,这时人们又回头向传统借鉴。大兴安岭地区的传统生产方式最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人必须热爱自然,肩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这种思想对提升现代社会生态道德意识、构建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大兴安岭地区 统生产方式 鄂伦春 鄂温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9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10-16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6-17
  • 四、可能的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17-19
  • 第一章 大兴安岭地区传统生产方式概述19-33
  • 第一节 大兴安岭地区的基本概况19-23
  • 一、地理环境19-20
  • 二、人口与民族状况20-22
  • 三、大兴安岭地区传统生产方式的内涵22-23
  • 第二节 以猎为主、渔牧采集为辅的传统生产23-29
  • 一、最重要的生产——狩猎23-26
  • 二、辅助的生产——牧、农、渔和采集26-29
  • 第三节 以乌力楞作为生产组织29-33
  • 一、乌力楞的组成29-30
  • 二、乌力楞的特征与本质30-33
  • 第二章 敬畏之中的物质生产33-47
  • 第一节 自然崇拜体现出的敬与畏33-36
  • 一、崇拜自然现象33-34
  • 二、对火的畏惧34-35
  • 三、对山林的敬尚35-36
  • 第二节 图腾崇拜中的生产36-38
  • 一、狩猎活动中对动物的崇拜36-37
  • 二、传统狩猎生产的崇熊习俗37-38
  • 第三节 人神沟通的使者——萨满38-43
  • 一、萨满38-39
  • 二、萨满祭祀活动39-42
  • 三、萨满活动的生产意义42-43
  • 第四节 敬畏自然的哲学思考43-47
  • 一、自然神崇拜的本质43-44
  • 二、自然≥人44-45
  • 三、自然的整体性45-47
  • 第三章 充满灵性的生存家园47-57
  • 第一节 传统生产对森林的保护47-52
  • 一、对森林的爱惜48-51
  • 二、对森林的节约51-52
  • 第二节 以林为家,回报森林52-54
  • 一、感恩与回报52-53
  • 二、人林的平等共生53-54
  • 第三节 森林情感的哲学思考54-57
  • 一、灵性世界观54
  • 二、人对万物的道德关怀54-57
  • 第四章 大兴安岭地区传统生产方式的当代启示57-65
  • 第一节 现代生产方式对当代生存环境的影响57-59
  • 一、生存环境的恶化57-58
  • 二、生态意识的缺失58-59
  • 第二节 对提升现代社会生态意识的启示59-61
  • 一、培养生态道德意识59-60
  • 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60-61
  • 第三节 对当代人与自然关系建构的启示61-65
  • 一、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61-62
  • 二、人要对自然负责62-63
  • 三、避免过度索取自然63-65
  • 结语65-67
  • 参考文献67-71
  • 致谢71-7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钰;朱颖;;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具体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2 张慧平;郑小贤;张德平;;呼伦贝尔“三少民族”的山神崇拜与自然观初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于学斌;;论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特点及其局限性[J];北方文物;1990年03期

4 李伟;马传松;;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5 苏平;佟静秋;;生态农业建设与大兴安岭地区经济发展[J];中国林副特产;2006年03期

6 刘畅;曹延明;索志林;;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修复与提升的战略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冯君实;;鄂伦春族探源[J];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02期

8 何群;;超越非此即彼:小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构建——结合对鄂伦春族的调查[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崔亚虹;李福;;达斡尔族的萨满教信仰与神话传说[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宛景森;;神话视野中的北方民族火神信仰及功能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卫军;东北萨满艺术与相关民俗[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98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98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4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