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特点及其作用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特点及其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流动儿童 学校类型 城市社会认同 歧视知觉 社会适应
【摘要】:流动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他们跟随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必然面临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转变。他们能否良好的适应城市生活涉及到与城市的融合状况。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涉及到两个方面:个体对群体或社会的认同和群体或社会对个体的接纳。目前国内有关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研究较多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采用质性调查,直接参照国外移民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描述。较少有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探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结构和特点。由于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理论框架,得出的结论也因为选用的测量方式和理论基础不同而难以进行整合和比较。因此有必要探索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概念结构,编制出可靠的测量工具。有关群体或社会对个体的接纳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且已有较为成熟的测量工具。本研究从流动儿童对城市的认同与歧视知觉两方面来考察其社会融合状况以及二者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尤其是城市社会认同的作用。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社会认同的理论结构,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文本调查,以及小组内部的讨论,编制出初步的城市社会认同问卷,以北京市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城市社会认同的结构进行了初步验证,同时从个体、家庭和社会环境变量上考察了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状况。依据国外移民的相关研究,考察了城市社会认同在全体流动儿童对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关系的作用,并比较了该变量在两类不同学校类型流动儿童中的作用的差异。综合以上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所编制的《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认同问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 2.城市社会认同是一个多维度有层次的结构,最外层是行为趋同,其次是情感归属,最内层是价值认可,认同的难度从外向内逐渐升高。 3.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认同在身份认知(已经是城市人/还是个农村人/说不清或没有感觉)、来京年龄(6岁之前/6岁之后来京)、年级(初一/初二)、母亲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周围居住人群类别(城里人多/外地人多/二者差不多/没关心过这个问题)、学校类型(公立校/打工校)以及学校类型与性别(男/女)的交互上差异显著,但在父亲受教育程度、搬家频率的差异不显著。其城市社会认同受到个体、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 4.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歧视知觉和社会适应状况都在学校类型、身份认知、来京年龄上具有显著的差异,可见这三个变量对流动儿童在城市的适应和融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5.较高的城市社会认同加剧了歧视知觉给全体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带来的不利影响,较低的城市社会认同则缓解了这一影响,起到了调节作用。城市社会认同在不同范围上所起到的相反作用,验证了某一变量是否为危险性因素或保护性因素取决于个体在该变量上的得分,并不是由变量的性质决定。 6.打工校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加剧了歧视知觉给社会适应带来的不利影响,扮演着间接的危害性角色。城市社会认同对公立校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作用不显著。歧视知觉对两类学校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都具有危害作用,但是对公立校流动儿童的负面影响更严重,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流动儿童 学校类型 城市社会认同 歧视知觉 社会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3.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2
- 1 文献综述12-25
- 1.1 流动儿童12-15
- 1.1.1 流动儿童的界定12
- 1.1.2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现状12-15
- 1.2 主要的社会认同理论与测量工具15-18
- 1.2.1 什么是认同?15
- 1.2.2 主要的社会认同理论及发展15-16
- 1.2.3 社会认同的测量问卷16-18
- 1.3 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研究18-19
- 1.3.1 社会学方面的研究18
- 1.3.2 心理学方面的研究18-19
- 1.4 社会认同、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19-25
- 1.4.1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20
- 1.4.2 社会认同、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实证研究20-23
- 1.4.3 社会认同和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的分析视角23-25
- 2 问题提出25-28
- 2.1 主要研究问题25-26
- 2.2 研究意义26
- 2.2.1 理论意义26
- 2.2.2 实际意义26
- 2.3 研究思路26-27
- 2.4 研究假设27-28
- 3 问卷编制与预测28-33
- 3.1 研究目的28
- 3.2 研究方法28-31
- 3.2.1 问卷编制28-29
- 3.2.2 被试与施测29-31
- 3.2.3 数据分析方法31
- 3.4 结果与分析31-32
- 3.4.1 项目分析31
- 3.4.2 探索性因素分析31-32
- 3.5 讨论32
- 3.6 小结32-33
- 4 正式施测与检验33-37
- 4.1 研究目的33
- 4.2 研究对象33
- 4.3 研究工具33
- 4.4 实施程序33
- 4.5 数据分析方法33
- 4.6 结果与分析33-36
- 4.6.1 验证性因素分析33-34
- 4.6.2 结构效度的检验34-36
- 4.6.3 信度检验36
- 4.7 讨论36
- 4.8 小结36-37
- 5 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歧视知觉以及社会适应的状况37-50
- 5.1 研究目的37
- 5.2 研究对象37
- 5.3 研究工具37-39
- 5.4 实施程序39
- 5.5 数据分析方法39
- 5.6 结果与分析39-46
- 5.6.1 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状况39-42
- 5.6.2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现状42-44
- 5.6.3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44-46
- 5.7 讨论46-48
- 5.7.1 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状况46-47
- 5.7.2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状况47-48
- 5.7.3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48
- 5.8 小结48-50
- 6 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50-60
- 6.1 研究目的50
- 6.2 研究对象50
- 6.3 研究工具50
- 6.4 实施程序50
- 6.5 数据分析方法50
- 6.6 结果与分析50-55
- 6.6.1 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认同、歧视知觉、社会适应等变量的相关分析50-51
- 6.6.2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城市社会认同的调节作用51-53
- 6.6.3 不同学校类型中城市社会认同对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关系的调节作用53-55
- 6.7 讨论55-59
- 6.7.1 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认同、歧视知觉、社会适应等变量的相关分析55-57
- 6.7.2 城市社会认同对全体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关系的作用57-58
- 6.7.3 不同学校类型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对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的作用58-59
- 6.8 小结59-60
- 7 总讨论与建议60-64
- 7.1 关于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认同问卷的编制60-61
- 7.1.1 城市社会认同的理论支撑60
- 7.1.2 城市社会认同问卷的适用对象60-61
- 7.1.3 城市社会认同问卷的可靠性61
- 7.2 关于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和群体划分标准61-62
- 7.3 关于城市社会认同对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关系的作用62
- 7.4 研究的创新之处62-63
- 7.5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63-64
- 8 结论64-65
- 参考文献65-71
- 附录71-81
- 附录一71-72
- 附录二72-74
- 附录三74-75
- 附录四75-77
- 附录五77-79
- 附录六79-80
- 附录七80-81
- 致谢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铭怡;章晓云;黄峥;张智丰;聂晶;;大学生网络关系依赖倾向量表(IRDI)的初步编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刘杨;方晓义;蔡蓉;吴杨;张耀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金灿灿;邹泓;李晓巍;;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保护性和危险性因素及其累积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苏文;向岭;张平平;;自我同一性理论与测量研究述评[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自尊及其稳定性和保护作用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刘视湘;郑日昌;赵亚男;李占宏;潘子彦;;小学生气质问卷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5期
9 周晖;张豹;谭锐;黄鸣鹤;;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的初步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9期
10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蔺秀云;邓林园;;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J];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慧颖;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苏文;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汪清;流动人口子女师生、同伴关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尹书强;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肖敏敏;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情绪体验与社会行为[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10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10236.html